马拉色菌属嗜脂性酵母菌属,为人体和温血动物皮肤常驻菌群之一,易定植于皮脂腺丰富部位,长期共生于皮肤之上。

在适宜条件下马拉色菌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其脂肪分解酶将毛囊部位的甘油三酯分解成游离脂肪酸,后者可刺激毛囊口产生较多脱屑并阻塞开口,使皮脂潴留,加之游离脂肪酸刺激,致毛囊扩张破裂,导致毛囊内容物释放入周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

马拉色菌毛囊炎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在毛囊内过度生长引起的毛囊及其周围炎症病变。

从皮损毛囊内分离的主要为球形马拉色菌(80.25%),其次为合轴马拉色菌(18.15%)。

南方热带和亚热带炎热潮湿地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多发于青壮年、特异体质者 (多汗者、免疫力低下者)及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滥用者,好发于胸背、面颈、肩上臂及腹部等部位。

典型皮损半球形,炎性毛囊丘疹、斑丘疹或小脓疱,直径约2~4mm,周边有红晕,可挤出粉脂状物, 常数十至数百个散在或密集分布,疹间有正常皮肤,丘疹中央可间杂有小脓疱或黑头粉刺。常出现不同程度瘙痒,或刺痛、灼热感,出汗后加重。

辅助检查方法

常规KOH涂片检测方法

成本低,操作简单,但对于马拉色菌的检测敏感度并不能很好满足临床要求。

Wood灯

Wood灯作为皮肤的“显微镜”,利用其发出的长波线,照射真菌感染的部位,使被检测部位呈现出不同颜色、强度的荧光,来诊断病因,且检查结果快速准确,能够为皮肤浅部真菌的临床诊疗提供有效依据。马拉色菌毛炎在皮肤镜下皮损表现为棕黄色荧光。

荧光染色、PAS染色和美蓝染色
有专家对三种染色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三者各有其优缺点。

真菌荧光染色法:简便快捷,仅需1滴染色液立即压片荧光显微镜观察,而且镜下背景反差较大,图像清晰,相比于PAS和美蓝染色法更易于观察,省时省力但真菌荧光染色法成本相对较高,需要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限制了其临床的广泛使用。

PAS染色法:菌体被染成玫瑰红色,结缔组织染成浅红色,菌体较易于识别,但其操作相对繁琐、费时,且阳性率略低于另外两种方法。

美蓝染色法:相对于前二者而言,美蓝染色法的菌体染成紫红色,易与脂滴、细胞间隙相鉴别,而且该方法操作简便,对于初学者易于常握。

治疗

去除诱因,停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

轻者以外用抗真菌药为主。用2%酮康唑洗剂或二硫化硒洗剂洗澡,先保留15~20分钟后再清洗。

外用药包括50%丙二醇、咪唑类、三唑类及丙烯胺类抗真菌药乳膏或溶液、吡硫翁锌气雾剂等。

对皮损数目多、严重者可口服伊曲康唑(200~400 mg/d),疗程4~6周,以后可改为每月服一次伊曲康唑(200~400 mg),联合用2%酮康唑或二硫化硒洗剂每周1次,或外用咪唑类、丙烯胺类或吗啉类乳膏或溶液每月5天,保持培养阴性状态可防止复发。
中医除了辩证论治口服内调以外,也可以外用中草药外洗,比如土荆皮、苦参、百部、千里光煎水湿敷效果不错。

鉴别诊断

哪些病容易和马拉色菌毛囊炎混淆?有一些疾病与马拉色菌毛囊炎十分相似,我们要怎样鉴别呢?

痤疮

痤疮是由痤疮丙酸杆菌引起的,它的皮损为与毛囊一致的圆锥形丘疹,加重后形成炎性丘疹,顶端有小脓疱,继续发展的话会形成大小不等红色结节或者囊肿,还会有粉刺的形成,与马拉色菌毛囊炎半球形且周边带有红晕的炎性丘疹皮损还是有一定区别。

细菌性毛囊炎

也是局限于毛囊口的化脓性炎症,同样也有红色毛囊性丘疹和小脓疱,四周有红晕。可是在真菌镜检下,马拉色菌毛囊炎可见到大量孢子,而细菌性毛囊炎则不行。

如何预防

  • 勤擦汗、勤洗澡:运动出汗后,赶紧把汗液擦干净,然后再洗个澡,清洁好背部,以防汗液油脂堵塞毛孔。
  • 治好后也不能掉以轻心:每到湿热季节可定期用酮康唑洗剂洗澡,抑制马拉色菌生长、预防复发,每周1~2次。
  • 不要过度用力搓背:有些人觉得,后背“长痘”是因为清洁不到位,在洗澡的时候就拼命搓背。大力搓背过度摩擦,反而可能导致皮肤受损,引发更严重的感染。
  • 注意衣服的清洁干燥:洗完澡后及时擦干身体,然后穿上晒干的衣服,防止皮肤太湿,给马拉色菌、糠秕孢子菌滋生的机会。
  • 改掉不良习惯:戒烟酒、少吃油腻食物、少熬夜,减少焦虑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