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包括英国牛津校区在内,共有八大校区;其中设在昌平的有两个(分)校区,即理科分校区和工科分校区。

先说北大昌平理科分校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昌平十三陵镇西山口的附近(清华大学在昌平南口镇龙虎台的附近)设立了分校区。开建所谓的东方莫斯科大学,当时工程代号叫昌平200号,这就是北大和清华两大学校均声称自己的分校是昌平200号的原因。北京大学实际上是建设的是理科新校区,当时考虑到中关村人多稠密,不利于保密。

如今,北京大学昌平理科分校区有550多亩地仍旧在使用,该校区对外的名称是北京大学昌平校区,也叫十三陵校区;我个人认为应该叫做北京大学昌平第一(分)校区,更合适一些。同时,我个人认为,其先前的那个名称叫北京大学理科新校区,也不错。理科分校区或者新校区,因为学校专注于理科方面的科研研究,教学及实习问题。

再说说北大昌平工科分校区或者新校区:

前几年,北京大学在昌平马池口镇又获得了一个新的校区,该校区将占用北京吉利学院的用地。北京吉利学院是一所民办大学,已改名为吉利学院,不得不远走成都,并且吉利学院成都校区开张了。

吉利学院的主楼设计是仿照美国的白宫,所以有点特色,搬到成都之后,目前的校名是吉利学院成都校区。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有可能说改名为成都科技学院,那咱们就不管了。

继续说北京大学,作为北京大学的“最新”校区——昌平新校区,也做北大昌平马池口校区,我个人认为将其称之为北京大学昌平第二(分)校区,或许更合适一些。这个校区呢,主要是针对北京大学的新工科,或叫工学院来作为使用,包括一些尖端技术科研应用等。

至此,北京大学有了昌平十三陵校区,也就是理科分校区或新校区;马池口校区也叫作工科分校区或者工科新校区。理工两科的分校区,相互辉映,在昌平开花结果,这当然是一个好的方向。

实际上,很多人将理科和工科混为一谈,是严重错误的。因为理科和工科的差异还是挺大的。在我看来,理科相当于技术的理论部分,工科相当于技术的实用部分,所以二者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都知道,北京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也是大清帝国大清帝国的教育部,兼教育行政和大学科教功能于一体。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动乱,北京大学也相当于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北京大学被外媒称之为大清帝国大学、大清皇家大学,或者说大清帝国中央大学等。因为这所大学一直被认为是太学和国子监的延续,承担着中央官学的巨大责任。科举制度灭亡之后,很多科举老爷和士人举子直接进入这所帝国大学堂学习。

帝国大学堂一直被当做天子官学、中央官学和中央大学的职能来对待的,只不过后来大清帝国灭亡,迎来了中华民国的混乱时期,北京大学也跟着遭了殃。

北京大学的辗转流离的这段历史,不在这里多说,还是说一说北京大学的名字,北京大学的名字一直很高端,被称为帝国大学,皇家大学,帝国中央大学,或者叫天子官学,中央官学;有段时期北京大学还曾经改名为中华大学。可想而知,北京大学在国人心中和历史上的地位是如何的?至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大学就是对北京大学作为国家大学的最沉重、最有价值的背书。

因为,北京大学不同于其他大学,连那个败退台湾的蒋介石都说北京大学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因此败退台湾之后,所有的重点大学都可以在台湾“复校”,什么清华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等等等等。

非地名非城市限定的重点大学几乎都在台湾所谓的“复校”了,其实就是重办。但是北京大学不可能在台湾进行所谓的什么“复校”,因为北京大学只有北京才能有的大学,于是蒋介石抓耳挠腮想了一通,怎么办呢?

北京大学不可能在台湾所谓的“复校”的,那就得给北大树立个“对标”;于是蒋某人就搞了一个中国国立台湾大学,就是今天的台大,把台大办起来,试图与北大进行争锋。这就是当时的历史,也可想而知,北京大学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多么重要。

北京大学是常新的,北京大学是发展的,我们期待这所真正的国之大学、国之最高学府走得更远、更稳、更光明,为中华民族,为全世界做出自己的伟大的贡献,让这所“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的“中央大学”(中央大学)、“天子官学”更加茁壮有力,祝福北大,祝福我们伟大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