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剿匪27万,率部包围黄维兵团歼敌1.5万人,湘江边与敌人血战三昼夜,重创敌人主力,带兵奇袭娄山关、激战老鸭山……

这样傲人的战绩,竟然是出自一个政委之手。

图|《亮剑》中的赵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有手拿板凳冲锋的苏联政委,后有《亮剑》里百步穿杨的赵刚政委,没想到咱们红军队伍里,还有这样一位勇猛无敌的苏振华政委。

帅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在部队里主要负责党务和政工工作的政委们,没想到一个个都是“扫地僧”般的人物,轻易不出手,出手就是战神!

邓小平曾这样评价苏振华:“军政兼优,他是最能打的政委!”

可谁成想,如此威猛的苏振华上将,曾经却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放牛娃,苏振华这些年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传奇人生?

图|青年苏振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经常表现英勇坚决

1930年6月,湖南平江古镇晴空万里、热闹非凡,古街上挤满了来赶集的老百姓,热烈的吆喝声不绝于耳。

茶楼里、酒桌上、戏台子下,就连街边的面摊米店,都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一个大新闻——彭德怀带着红军又占领平江了!

几个约十八九岁的年轻人,穿过人群,大步流星地朝着城门外的红军驻地走去,其中一个光着脚丫、满身泥泞的年轻人表现得最为激动,一路上都在和身边的朋友谈论自己的参军梦。

他叫苏七生,出生于平江戴家埔,因为是家中第七个孩子,父亲为了方便记忆便叫他七生。

苏七生本是万千放牛娃中的一员,家中子女众多,父母早已无力喂养,为了混口饭吃,还不到十岁的苏七生就去地主家给人家放牛。

每次放牛回家,苏七生都正好赶上村里的学堂放学,看着那些背着小书包的同龄人,苏七生满眼都是羡慕。

可羡慕又能怎么样呢?年迈的父母,嗷嗷待哺的弟弟妹妹,被风一吹就要倒的破败小屋,苏七生不敢奢求。

生活的艰难、社会的黑暗,让苏七生早早就走上了革命道路,14岁加入儿童团,15岁进入少先队,16岁就扛着锄头镰刀参加了平江农民暴动。

在这条人人平等的革命道路上,苏七生第一次实现了人生价值!

图|苏振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德怀带领红军占领平江后,苏七生立马带着队员赶往红军驻地,这些年轻人都是穷人家里的苦孩子,都想通过革命改变自己的命运。

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亲自接见了这些年轻人,他认真听完了苏七生讲述的悲惨经历,重重地点了点头,说道:“你已经是红军战士了,给自己取个新名字吧!”

听到这句话,苏七生高兴地和小伙伴拥抱在一起。

彭德怀略一思索,说道:“这样吧,叫苏振华,你看好吗?”

大字不识的苏七生疑惑地问彭德怀什么意思,彭德怀笑着说了四个字:“振兴中华!”

从此,苏七生就改名为苏振华。

在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中,红军排长苏振华表现英勇无畏、时时冲锋在前,被选为工农兵代表大会的光荣代表,有幸亲眼见证了第一届中华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的召开。

1932年12月,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身为政治委员的苏振华带领队伍浴血冲锋,大腿被击穿,颈部也中了弹,成了一个“血人”。

但他依旧坚守在前线作战,不愿后退半步,一直坚持到整场战斗结束。

由于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机,苏振华颈部的子弹取不出来了,一直陪伴到他去世,才从骨灰中找到。

在1933年的建军节上,组织评价苏振华“经常表现英勇坚决”,朱德总司令亲手给他颁发了三等红星奖章。

回去后,苏振华就升任了红三军团第五师第十三团政委,紧随其后,他人生的第一个“小高峰”到来了。

1934年,国民党军队占领了苏区北大门广昌,并以广昌为据点,沿着石城之线,向苏区腹地步步推进。

图|高虎脑战役纪念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红三军团临危受命,担任石城以北广大地区的守卫任务,苏振华所在的红十三团负责坚守高虎脑。

高虎脑,是板桥镇东北方的一座山头,周围都是高低不等的小山丘,地势极其险要,是阻挡敌人南下的重要阵地!

接到组织任务后,苏振华当即找到团长黄镇,研究下一步该如何防御。

没想到苏振华刚回来,就碰上彭德怀视察团部,便立马拉着黄镇前去请教彭德怀。

彭德怀定睛一看,当年那个瘦骨嶙峋的“放牛娃”转眼间就出落成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优秀政委,心里高兴极了。

得知苏振华是为高虎脑一事来请教自己,彭德怀当即放下工作,拿出地图,认认真真讲解起来。

彭德怀认为:高虎脑地势险要,是红军整个防御阵型的“命门”,敌人势必会不顾一切代价来抢夺,所以高虎脑的阵地配置、兵力布置、工事构筑都非常重要!

彭德怀拿着地图,将自己设想的防御阵型仔仔细细向苏振华讲解,苏振华感慨万千地说道:“我是彭老总一手培养的,是彭总教会我打仗啊!”

图|彭德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敌人开始发动进攻了,两军交战前,政委苏振华慷慨昂扬地对战士们说道:“同志们!遵守自己神圣的诺言!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喊叫!保卫我们的苏维埃政权!为十三团争光!为牺牲的同志报仇啊!”

战斗打响后,子弹极度缺乏的十三团采用了手榴弹防守战术,敌人刚冲上来,就被漫天遍野的手榴弹炸得四处乱窜,就像是泥鳅般,乱蹦乱跳,又哭又喊!

苏振华一把抽出腰间的大刀,高高举起,刀把上的红绳在风中猎猎作响,他高声喊道:“同志们!冲啊!让我们的阵地成为敌人的坟墓!”

在政委苏振华的带领下,战士们就像是打了鸡血般,朝着溃败的敌人冲去!

在彭德怀的防御部署、黄镇的沉着指挥、苏振华的勇敢冲锋下,高虎脑战斗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敌人的几次进攻均被击溃,阵地牢牢握在十三团手中!

在歼灭大量敌人后,十三团撤出了阵地,这一年的八一建军节上,“经常表现英勇坚决”的苏振华又被授予了三等红星奖章。

一连被授予两枚红星奖章,这在我军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也证明了苏振华参军晚却能被评为开国上将的原因。

图|红星奖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从延安挺进冀鲁豫

红军长征胜利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也走上了历史舞台,林彪、罗瑞卿担任校长、教育长,毛泽东担任教育委员会主席。

红军大学第一期有三个科,其中第一科都是林彪、罗荣桓、苏振华、刘亚楼、彭雪枫、张爱萍等师、团级干部,共38人,平均年龄27岁,年仅24岁的苏振华能在其中,可见此人战功之显赫,地位之崇高!

随着革命的发展,苏振华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尤其在文化方面的欠缺,让苏振华内心一直很自卑。当年大字不识的“放牛娃”,摇身一变成了红军大学的学生,苏振华心里高兴极了。

不过当时的红大和现在的大学完全没法比,不仅没有凳子、没有桌子,甚至连教室都没有!

苏振华和大家苦中作乐,用砖头当凳子、膝盖当课桌,堆满麦子的场院当教室,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38人中,苏振华的文化程度是最低的,也是最努力的,教员讲的课,苏振华经常听不懂,他就用笔记下来,不会写就用同音字代替。

回到窑洞后,再把笔记拿出来,仔仔细细琢磨,实在不明白的地方就找学习好的战友一起讨论。

苏振华的努力,毛泽东都看在眼里,在一次集会上,毛泽东公开表扬道:“工农分子很多人是没有知识的,但是通过努力变得有知识也是可能的,我看苏振华同志就是工农分子知识化的典型!”

台下的苏振华听到这句话,只觉得浑身都有一股暖流流过,心里说不出的骄傲。

图|红军大学旧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毛泽东也算是红大的老师,苏振华经常以“毛泽东学生”自诩,别人不相信,苏振华就激动地辩解道:“我可不是乱拉关系,我和毛主席是真正的师生关系!”

后来,红大迁到了延安,成了抗大,等到1939年抗大第五期开学的时候,苏振华已经成为了第一大队的大队长,学校学员共有5000多名,他领导的第一大队成为了9个先进单位之一!

1940年4月,抗大在山西武乡举行第6期开学典礼,共招收学员4900多人,苏振华出任了第一团团长,截至这一年,苏振华已经在抗大学习工作了整整四年,成为了抗大受表彰的教职学员中的第一名。

提起自己在抗大工作的这段岁月,苏振华既骄傲又遗憾,没有真刀真枪地和“小鬼子”打一仗,成了苏振华心里的一个“疙瘩”。

作为苏振华的“伯乐”,没人比彭德怀更明白苏振华的心思,为了让他一偿夙愿,彭德怀将他派到了冀鲁豫主持工作。

1941年,冀鲁豫军区和鲁西军区合并,杨得志担任司令员,苏振华出任政治委员。

图|杨得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人一碰面,就召开了高干会议,决定在冀鲁豫边区创建平原根据地,开展反“蚕食”斗争,大力发展游击队,积极发动群众展开工作。

在苏振华的大力支持下,冀鲁豫大地上的游击支队宛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等到1943年年底的时候,冀鲁豫边区的革命斗争就已取得基本胜利,收复了游击区4000多个村庄,将各个根据地成功连成一片。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内战雷霆又悄悄爆发了。

为了应对阴晴不定的蒋介石,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杨得志担任第一纵队司令员,苏振华依旧是他的政委,这两人联合在一起,就是著名的“杨苏纵队”!

在解放战争中,杨苏纵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当历史的焦点集中在东北的时候,苏振华和杨得志坚守在晋冀鲁豫边区,充分发挥“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将敌人的“腹部”紧紧牵制住,为全国各军区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每当苏振华想起从延安挺进冀鲁豫的这段岁月,总是感慨万分:“我们转战冀南、冀中、冀东、冀热辽、热河、晋察冀等解放区,前前后后加起来7000余里,大型战斗参加了两次,一次是解放冀东的遵化之战,一次是张家口保卫战,其余中小型战斗不计其数!”

1947年8月,刘邓二人带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兵分三路挺进大别山。

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苏振华率领部队和中原独立旅同走西路,这条路线要经过黄泛区,包括渡沙河、红河、淮河,还有大片的沼泽泥泞,条件十分恶劣。

面对坎坷前路,苏振华不服输地说道:“雪山、草地、泸定桥我们都过去了!我不相信黄泛区的几条河流就拦住我们了!”

说完,苏振华整理行装,一脚踏进了泥泞的沼泽之中,战士们大受鼓舞,纷纷跟着苏振华走进沼泽之中,在他的带领下,部队成功穿过沼泽区和河流区,于8月底进入大别山区。

刚进大别山,第1纵队就参加了高山铺战役,歼敌5700余人,还击落了一架飞机。

图|挺进大别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阻拦解放军的前进脚步,国民党遇桥炸桥,遇路毁路,只要是国民党走过的地方,必然是残垣断壁、一片狼藉。

敌人如此卑劣的手段,依旧无法阻挡苏振华,他组织战士们遇山开山,遇河搭桥,身为司令员的苏振华经常和工兵部队一起扛木材、搬石头,苦活累活他都抢着干。

苏振华以身作则,深深感动了战士们,有这样的将军带领,胜利早晚都是我们的!

战士们克服了大别山区的恶劣气候,穿越了5370多里的泥泞山路,经历了大大小小50多次战斗,歼灭了37000多敌人,解放了贵阳和周边的21座县城!

苏振华的威名响彻大别山,不仅国民党畏惧他,就连穷凶极恶的土匪也得给他三分薄面。

新中国成立后,苏振华出任贵州省军区司令员,贵州党政军大权基本上都由他一人负责。

苏振华明白,这不仅仅是党组织对他的信任,也是对他的考验!因为当年的贵州,早已被国民党搞得千疮百孔。

图|苏振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5年剿匪27万

战争结束后,贵州百废待兴,还存在许多遗留问题,间谍、特务、土匪和大量国民党顽固分子依旧隐匿在贵州的各个角落里。

这些人时时刻刻都在煽动群众情绪,企图激发矛盾,除此以外,贵州人民的精神和身体也被国民党摧残得千疮百孔,赤贫人口不计其数,涉毒人士高达300万。

光一个人口不到二十万的贵阳,就有8000多国民党军队,5000多乞丐,1800多流浪儿童,3万多无业游民和超过一半的贫困人口,再加上猖獗的匪患,时刻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图|贵州老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贵州,真是神仙难救,没想到,苏振华不仅将贵州救回来了,还打理得井井有条!

苏振华来到贵州后,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不是剿匪,而是振兴贵州的经济。而振兴经济的第一步就是解决大量人口失业的问题。

苏振华将所有的国民党军登记在册,对这些人集中进行政治教育,以温和的方式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将所有的工人及家属投入工厂之中,一步步加强工厂的管理。

而那些游走在社会边缘的人士,则全部由政府教育改变,有病的治病,没病的找工作,重新开始生活。

贵州缺盐,很多穷人根本吃不起盐,没有盐自然也就没有力气干活,苏振华二话不说就派军队去四川运盐,贫困户每人发一斤盐,有了盐吃,人民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起来了。

这些政策一实施,贵州的基本生产秩序恢复了,农业也得以稳定发展。等到1954年的时候,贵州已经实现自给自足,曾经食不果腹的贫农也成了吃饱穿暖的中农。

老百姓生活稳定了,那些特务、间谍也就掀不起什么风浪,这一次苏振华将目光转向了贵州的“十万大山”!

图|贵州土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贵州多山地密林,这些天然的屏障滋生了土匪的壮大,那些无人涉足的原始森林更成了犯罪分子的天堂。

连绵群山之中,不知道有多少土匪占山为王,这些土匪经常下山打家劫舍,给附近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苏振华集中兵力,开始围剿土匪,多年的苦心经营让苏振华赢得了贵州的民心,得知解放军要围剿土匪,当地群众纷纷踊跃举报,配合解放军展开工作。

在一波又一波的拉网式清剿下,贵州的土匪越来越少了!

当时布依族有个女匪首,叫程莲珍,此女身材修长、面目清俊,肤色白皙,貌似良家女子,但行动十分敏捷,枪法精准,为了抓她,苏振华可下了不少功夫。

苏振华发动了多次“拉网式”清剿,但都没有抓到程莲珍。

1950年秋天,惠水、长顺当地百姓找到解放军,向他们举报了程莲珍的行踪,原来程莲珍藏在了提篮洞的一处悬崖峭壁上,想去这里只有一条小路可走。

苏振华连忙率兵赶来抓捕,但是程莲珍身边还跟着几个誓死追随的土匪,因为此女具备很高的政治影响力,所以解放军想要活捉她,结果却遭到了程莲珍一众的殊死顽抗,竟被程莲珍逃脱了。

等再次见到这个女匪首,已经是三年后了,程莲珍改头换面,嫁作人妇,潜藏在乡间生活。

等到追捕人员发现她的时候,程莲珍一身良家妇女的打扮,面对证人的指证,程莲珍终于承认身份。

图|程莲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贵州第一女匪首是抓到了,但怎么处理她又是个大难题,杀了吧太可惜,当时长顺一带仍有许多土匪流窜在外,可以让程莲珍去说服他们自首,不杀吧,又担心激起民愤。

苏振华第一次感到纠结,无奈之下,他将自己的想法上报给了中央,由毛主席决断。

毛泽东看完苏振华的电报,沉默了半晌,才说道:“这个女匪首,不能杀!杀了岂不是太可惜了!”

工作人员问毛泽东不杀该怎么办,毛泽东笑着回答:“古有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如今我们抓了程大嫂,为何不能八擒八纵?”

就这样,程莲珍得到了组织的宽大处理,其余流窜在外的土匪也早已过够了四处逃亡的日子,当他们看到程莲珍这么凶恶的土匪都活了下来,便纷纷走出山林,主动自首,争取解放军的宽大处理。

从1949年到1954年,五年时间里,苏振华剿灭了27万土匪,改造了10万土匪,收缴了17万条枪,彻底打碎了蒋介石的痴心妄想,还贵州一片青山秀水、安居乐业!

1955年的授勋大典上,苏振华被授予上将军衔,还没来得及休息,就出任了海军政治委员,开始为中国的海防建设添砖加瓦。

图|苏振华上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因为毛主席的一句“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苏振华投入了自己的所有时间和精力!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目睹这一切的毛主席激动极了,紧紧握住苏振华的双手说道:“管海军靠你。海军要搞好,使敌人怕。”

图|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起苏振华,邓小平也竖起了大拇指,称赞道:“苏振华同志军政兼优,是最能打的政委!他不仅是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也是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一个大字不识的放牛娃,一步步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上将,苏振华将军一生征战,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的位置,他传奇的人生故事将会永远流传下去,“最能打的政委”也将成为我们心里的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