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自身,尤其是文人书信,具备一定的诠释室内空间和文学类使用价值,书信出版热是以上世纪就逐渐的一个社会现象,名人和文人书信在当今文化产业里占有一定影响力。时代风云际会,民国文人们在 20 世纪 20 年代到 30 年代之间写下的情书,既是他们自己爱情的见证,也是大时代里集体记忆的凝结,还是当前国人构建情感认同的参照物。
一、由情书通往回忆
1、书信文体功能的演变
六朝时期,在文人交际人际交往的书信中,早已拥有审美化的表述,文人书信也呈现了艺术性,书信健身培训拥有一定的美感作用。贾奋然后面文中提及,五四以后,书信又再度被划归实用文体,不会再被文学类关心,实际上也不尽然。
五四时期,随着着浪漫派和自由思想思想在我国的散播,书信这一健身培训安装了大量沟通交流的每日任务,书信感情寄予的这一作用获得了充分运用。五四时期,在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浪潮下,中国青年已经开始反叛古典传统,追逐西方文化。青年人的自我意识、性别意识、婚恋自由意识得到发展。
自由恋爱的思想备受追捧,恋爱的成功被青年人视为自我解放、自我独立的成功。在这一背景下,一大批在国内接受新式教育或者出国接受过西方教育的新青年们,在文坛崭露头角。他们将自我意识、革命激情以及青年人特有的青春悸动写进了作品里,也书写在个人生活中。文学市场上充满的书信,是其表现之一。
直到五四时期,从文体流变的历时角度看,书信具有的实用、审美以及情感等主要功能随着时代潮起潮落分别得到强化或者弱化。情书这一特殊书信,可以说同时具备这三种功能。在形式上,情书隶属于书信这一文体之下。情书能够作为一个特殊的书信类别,主要在于其写作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写作内容上充溢着的男女之间的情感悸动。
情书的写作对象一般为男女恋人,内容较为生活化,具有一定私密性,主要用于交流和巩固感情,部分情书在内容上也具有一定审美性。
2、情书作为回忆载体
日记、书信、自传虽然文体不同,但是在叙述角度和表达内容上有一种一致性,基本上都是第一人称叙述,着重表达写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由写信人即写作者用第一人称开口说话,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证言”的效果。
情书在文体上的实用性,形式上的证言性,内容上的私密性,让读者很容易预设这类文体所承载的内容是真实的。《云鸥情书集》并非没有真实性,如张鸣所言,在用第一人称说话时,即使有所饰伪,也会在言语之间流露出一些作者意图。
庐隐与李唯建为出版而写的情书,仍然体现了恋人的绵绵爱意,两人在恋爱时的悸动、胶着、融合等一系列情感的流动跃然纸上。虽然缺少客观历史的真实,但是在二人意识流般的语言中还是可以窥视出作者的意图和情感。斯人已去,后人毕竟只能凭借文本真实去窥视作者的意图真实。
二、“恋爱”文化与“情书”诞生
1、暗自传情
“文学革命”之后,在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等思潮的引领下,自由恋爱成为青年确立自我主体性,走向自由和成功的一条道路。一批青年文人甚至把自由恋爱视为人生成功的标志。五四前后的青年文人接受东西方两种文化观念的影响,在情感上具有一定复杂性,呈现出的情感人格也具有多面性。
爱情文学所在的这个“文化土壤”是复杂的,有政治经济的因素,女性政治经济地位低下,封建家长制度的压抑,礼法制度的严格要求与限制;也有上文提到的文化的因素,文化传统对情感表达的限制,使得具有审美能力的士大夫文人阶层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一种含蓄克制的倾向,“男子作闺音”,借用女性之口表达情愁之外的愁怨只是一个具体表现。
2、新思潮的冲击
中国中国古典文学具备现代主义和浪漫派传统式及其人道主义精神的精神,可是五四时期的这三种思潮关键指的是由西方国家传到的三种文化时尚潮流。武昌起义后,封建社会封建王朝和科举制的废止,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当代教育规章制度的开创,报纸杂志领域的发展趋势,为一个财富自由、精神独立的文人墨客人群的问世带来了土壤层。
革命时期的激情飞扬到文化行业。这一时期感情充足而又急切启蒙教育大家的专业知识精锐,在文化上拥有一种文化生物进化论观点,看待传统式文化有一种急切抨击的心态,看待西方国家文化有一种偶像崇拜的心态。古典风格文化传统式被几乎不加鉴别地彻底否定,各种各样西方国家思潮被汉语翻译、详细介绍进中国。
实际上,五四时期的西方国家思想是交混的,说白了的浪漫派、现实现实主义、人道主义并不真真正正就是指那时候西方国家文学理论定义的译介和发展趋势,也与现如今文学理论里的基本概念有一定区别。五四文人墨客的现实现实主义指的是“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关爱。
以“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艺术”的见解为事例,为了更好地揭秘现实的情况下而写作,为了更好地改进现实日常生活而写作,既规定在写作主题和內容上面有现实成份,也规定在写作目地上面有人道主义的关爱,而只是以写作更新改造人生免不了也有一些烂漫想象的成份。
看起来与此对立面的“创造社”明确提出的见解“为艺术而艺术”,倡导严肃文学,纯艺术,竭力解决“文以载道”的旧思想,使文学类变成表达感情,显露随意个性化的媒介。
三、情书回忆的价值
1、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补充
在对民国文人情书回忆化和民国文人情书碎片化两种力量的讨论中,我已经提到在情书回忆化过程中,情书文本应该被作为一个整体理解,而不是碎片化地理解。民国文人情书文本包含爱情、回忆、关于爱情的回忆以及很多其他的回忆。事实上,民国情书文本就是作者情感状态的写照,是大时代里个体生活的记录,是关于日常生活的回忆。
文人情书文本的内容是日常生活,这是上文提到情书文本是一种大众文化的原因之一,精英和大众在身份上可能有区分,但是精英生活和大众生活之间充满了重叠的可供理解的空间,因此我认为情书文本承载着对于日常生活的审视。
从回忆维度去审视情书文本时,可以获得一种双重的审美视角:从文人文学式的审美视角审视过去生活,从当代读者的审美视角审视关于过去生活的回忆。
2、记忆共同体
从记忆的伦理来说,民国文人的情书作为一种潜在的共同回忆,其共同体面对它时就有一种记忆的义务。关爱和忠诚涉及的责任是要多于尊重所涉及的责任,因为我们对于亲近的人负有更多的责任。
出于对人类共同体的责任,出于对“我们”这一群体关系的维护,我们需要尊重、关爱和忠诚。相较于创伤记忆,情感回忆内容中包含更多的尊重、关爱和忠诚,而不是包含更多的对于尊重、关爱和忠诚的毁坏。
对于当下和平年代的社会群体来说,建构一段情感回忆可以令其反思当下社会中诚信缺失、情感冷漠、缺少尊重等社会氛围。回忆没有高下之分,创伤记忆和情感回忆都是当下记忆共同体不能忘却的回忆。
我必须承认创伤记忆是首要的必须建构的集体记忆资源,但是我们也有义务铭记情感回忆。情感回忆的记忆主体处于时间通道里的中间,一头是过去时刻的似水柔情,一头是将来时刻的无限希望。
结语:
情感,仍旧是个复杂的话题,爱、自由、他者,情感是一种关系,涉及至少两人以及更广阔的社会关系。在全球化时代,思想潮流的交汇不亚于五四时期的风云际会。自身之外还有他者,爱情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但是反思自身和爱情都是人作为主体必须直面的问题。
五四的迷雾尚未消散,而大革命的激情已经退去,当代青年少了五四时期打破一切的激情,但是也在时间的延展中获得更优的辨析情感与自身的视角。
参考文献:《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
《记忆的伦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