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开始,国资就成为了土拍市场的主角。

2022年,这种情况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变得更加凸显。

6月1日,上海土拍,成交16宗,其中12宗央国企。

5月27日,福州土拍,成交14宗,其中11宗央国企

5月26日,厦门土拍,成交9宗,均为央国企。

5月5日,广州土拍,成交17宗,其中14宗央国企。

还有杭州、合肥等城市的土拍,基本也都是一样的情况。

基本近半数地块被央国企拿下。

问题的根本逻辑,其实要从土地财政说起。

因为从土地财政的逻辑,土地财政最后转嫁的人是购房者。

对政府来说,谁盖的房子,一点都不重要。

有人“买单”才是最重要的。

购房行为相当于对买下这个板块的股票,我们称之为“板块股”或者是“城市股”。而且相对长期持有。

地方就像这家公司,通过购房者的“资金”进行板块发展“基建”,最终完成城市建设或者是城市更新。

如果这个板块股的运营者(地方政府)运营的好,不仅让参与这个“板块股”的人提前享受城市基建,也提前享受城市更新带来的红利(房价上涨)。

届时,板块的区域价值得到实现,同时也让土地财政的政策得以延续。

我们知道,房价的构成中有超过一大半是土地成本。

实际上这种土地成本,是一种隐形的“财富再分配”的隐性税,通过隐性税的二次流转,不仅可以让城市基础建设得到质的发展,也让参与这场城市建设和相信国家的人得到资本的原始积累。

依靠城市房产获得超过他人的社会资源。

其实这本身是一场公平的交易。

愿意出资支持城市更新的人享受新的配套,是无可否非的事情。

这一切,原本是建立在房地产稳定增长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在两次外部的金融危机中,一部分人群很灵敏地“嗅”到了这场城市更新背后的红利。

利用资金的红利,炒房。

而且,某些地方也对此不予置评,甚至参与其中。

这也就导致了,这场城市更新的红利被一部分人群尽数套取。

后续愿意出资支持城市更新的人变成了“惩罚性”支持。

超过薪资涨幅的单价,超过前人的利率成本。

同时,棚改计划就像是内部股提前变现。

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变价单价,使得一部分人群破坏了原来稳定发展的计划。

地方就像一家刚刚IPO的公司,融资到了很多钱。

不知道怎么花,被一群伪家忽悠,乱投资,乱开发,乱发奖金。

等反应过来的时候,才发现内部琳琅满目。

现在,这家公司营收不增长,利润也不高。

而员工被前几年高速增长的高福利养惯了,不愿意996和吃苦。

新来的员工啥也不懂。

不了解过去,不了解谁好谁坏。但也能理解,上升通道被一些老员工霸占着,要比前人成倍的努力才可能有机会出头。

对公司来说,现在新的业务单不赚钱。但是为了少裁员,少减薪。

只能把可能没有利润的业务订单接下来。

让公司的基本运转不停下来,保障公司的生存。

这是一个死循环。

看看深圳那个自愿投标“降薪”的操作,别觉得有什么不妥。

没有的增量,存量的厮杀,其实是很“六亲不认”的。

为了稳定整个市场。

只能让股东们(央企、国企、地方平台企业)出来站台。

守住股价,才能守住信心。

而作为原始股东们,他们的股票成本价更低(资金成本低),集体意识更强(接受大股东指令),在这种困难时刻,也不容易像散户一样出现“砸盘”行为。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

散户千千万万,只要你玩股,就有“下头”“上套”的那一天。

能赚钱那一波人,到哪里,都能赚钱。

是韭菜的,总有被割的那一天。

只是割的方式,不一定在楼市,也不一定在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