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疫情、大宗商品涨价等影响下,这两年多数隐形冠军企业的发展仍然稳中有进。”近日,广东制造业隐形冠军(南海)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晓佳接受南方日报、南方+专访,发表了上述观点。

一批在细分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的全国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一直是南海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稳定发展,对整个南海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将发挥重要影响。

然而当下,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企业的可持续增长面临挑战。如何在变局中为南海隐形冠军企业注入更强的发展动力?

李晓佳认为,一方面南海企业要对自我有要求,求生存、求上进、求壮大;另一方面,政府要打造赋能型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所遇瓶颈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抵抗风险

冠军发展稳中有进

南方+:隐形冠军是南海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这两年在疫情、大宗商品涨价、能源供应紧张等影响下,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你如何评价南海隐形冠军近两年的表现?

李晓佳:总体来说,南海的全国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都已经比较成熟,且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因此这批企业这两年的发展总体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头部企业。

疫情影响、原材料涨价等对整个产业链的冲击都比较大,但同时产业组织结构也在调整,行业产生分化,好的企业会更好,竞争力不够的企业生存更加艰难。在这一背景下,多数南海隐形冠军企业的发展仍然稳中有进,这两年都能保持10%-20%的增长。这是比较可贵的。

当然,增长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些企业是抓住了疫情带来的特定市场红利,拓展了市场份额。比如医卫用基础材料大厂必得福,在抗疫背景下其产品需求迅速上升。还有一些企业通过开拓新市场实现增长,比如蒙娜丽莎在向陶瓷大板、岩板的新产品方向发展。

通过对南海隐形冠军的跟踪调查,多数企业有大量现金在手,负债不多,应收账款管理和成本管控都不错,所以基本能够维持比较稳健的现金流。这也说明南海隐形冠军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

南方+:近两年,随着宏观形势变化和竞争的加剧,产业链的稳定、可靠变得越来越重要。南海隐形冠军在激发创新、稳定产业链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李晓佳: 隐形冠军企业跟产业链结合得非常紧密,他们扎实地内嵌在产业链中,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不管规模大小,他们肯定有独到的竞争优势,才能够变成“冠军”。 对企业来讲,创新是无时无刻都在做的事,区别在于你是惊天动地地颠覆式创新,还是持续不断地改进性创新。

在产业链创新上,我相信企业家都有自己的研判,包括研发投入的力度、强度,以及产业链跃迁的程度。

至于产业链稳定,主要是指攻关“卡脖子”技术来补足、强化产业链。这几年所谓的“卡脖子”技术的主战场在电子芯片、半导体等产业方面。整个南海乃至佛山的产业链结构当中,涉及这类以及大国重器等国家级的“卡脖子”问题的企业不是特别多。当然,也有不少隐形冠军企业一直在推进产品和零部件的进口替代。因为实现进口替代不仅能稳定供应链,也能进一步提升产品性价比,因此也成为不少冠军企业的必修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精铟海工01号风电安装平台。企业供图

打破老难题

激活企业的创新魄力

南方+:创新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有研究表示,目前南海隐形冠军创新能力不足。到底如何突破这一问题,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竞争力?

李晓佳:很多隐形冠军都是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他们很多创新不是自己想怎么创就怎么创,而是要因应整个产业链的需求。

比如,一个造终端产品的企业希望自己生产出最优质和最高端的创新型产品,它就会催生出从软件到硬件的创新需求,这会倒逼上游产业链进行工艺迭代、设备创新等。

另外,很多隐形冠军都拥有一批好客户,以创新去满足客户更高的要求。比如做温控器的天朋,其客户除了国内头部企业,还在向国外大企业延伸。而海外企业合作门槛更高,他为了满足条件,就一定要加强技术能力,这也会对产业链施加正向影响。

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倒过来,比如最上游的材料、技术的重大创新,反过来改造了整个产业链。不过国内这一块相对弱一些。

回到南海企业上,就其体量和所从事的领域来看,暂时还不足以支撑那种惊天动地的、改变整个产业链的颠覆式创新。它更多还是响应下游市场需求去做创新,研究如何提升效率、良品率。

从这个角度讲,要提升创新能力,一方面企业自己要有这个想法和魄力,另一方面政府也要精准施策。其实南海政府做了很多探索,包括实行揭榜挂帅、导入科技资源、提供财政补贴等,但效果还需经过时间沉淀。

南方+:研究院曾研究过珠海香洲区的专精特新企业。与珠海专精特新企业相比,南海隐形冠军有哪些特点?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李晓佳:就经济体量和企业数量来说,珠海香洲区的专精特新企业跟南海隐形冠军企业暂时还不在一个量级上。香洲专精特新企业平均体量大概一个多亿元,南海隐形冠军平均体量则是6.18亿元,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所处行业上来讲,珠海企业的产业类型相对来讲比较新。相较起步较早的南海企业,珠海企业很多是后起之秀,它们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有更广泛的布局。

这可能跟南海本身的产业结构有关。很多南海企业最早是做服装、建材等传统产业起家的,他跟后来以电子信息等产业起家的企业当然不同。这两类行业在研发投入等方面没有可比性。

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珠海企业的利润率、研发投入占比等都比南海隐形冠军要高。这也是他们值得南海企业借鉴学习的地方。南海冠军企业,尤其是一些龙头企业也需要在新兴行业领域加强涉猎。

增强冠军力

企业家需进一步开眼界

南方+:在当前形势下,南海隐形冠军面临哪些挑战?应该如何应对?

李晓佳:首要挑战还是如何走得“稳”,一定要稳住基本盘。

南海这批隐形冠军企业在自身发展上都有一定的积累,他们是整个南海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我们做过一个数据分析,这109家南海隐形冠军企业占南海工业总产值比重大概在15%,这是很大的体量。而且他们是产业链的一些关键环节,一家企业背后关联一整个产业链和集群,他能带动的企业少则十几家,多则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因此,这批企业能不能稳住,对南海整个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关系重大。

稳住之后,还要有“进”。一方面,企业要想办法拓展市场或提高附加值,除了规模上的“进取”,还要更深入地去研究大变局下有哪些更好的市场机会,更多的市场空间,然后通过创新去谋求更强有力的发展。

最后,南海隐形冠军还要懂得在变局下充分应用好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资本市场工具,通过融资等方式实现一些关键环节上的跨越式发展。这对企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南方+:你认为还需要调动哪些力量,来进一步强化南海企业的“专精特新”与“冠军”能力?

李晓佳:首先,企业自己要去做综合研判,去形成更优质的发展战略。政府或者其他力量往往是去提供一个环境或提供一些关键环节的对接。发展主体还是企业自身,他们要求生存、求上进、求壮大,这是企业应有的自我要求。

在企业自己要求发展的情况之下,包括政府在内的整个社会还是要提供一种优质的环境。当然南海乃至佛山和整个珠三角的环境本身已经比较优越了,但还可以更好。要进一步让过往的那种强调办事高效的营商环境升级转变成一种赋能型的营商环境,这需要综合发力。

比如企业的发展空间问题,当一批企业或者一个产业集群的发展遇到了空间瓶颈时,需要政府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不管是划拨土地、租赁厂房还是买租结合,他要有一个解决方案,让区域内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长期拖延会导致优势产业集群的耗散和消失。

另外就是资本的赋能。其实南海的广东金融高新区聚集了大量资本。但这批资本如何能更好地挖掘一批比较稳妥又有增长潜力的企业项目,真正和企业共同成长?这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

第三,就是解决人才这类老生常谈的问题。企业自己也要更努力,很多时候人才短缺归根到底还是薪酬不足。80、90年代城市条件那么差,我们很多企业都能从大城市挖来人才,靠的就是高薪和诚意。政府这方面这些年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优化教育资源、提升居住环境、强化配套服务等,但这些都是综合性工程,需要慢慢发挥作用。

最后,提升企业家的眼界至关重要。佛山第一批企业发家,很多得益于老板去香港考察了一趟,或者是和来佛山的港澳台企业家交流,挖掘了商机、找到了空间。这就是开眼界,对企业和区域发展来讲非常重要。

因此,政府可以多组织一些企业家异地考察,整合学术资源、智力资源来推进企业家之间的对接交流,学习借鉴外部的高端产业发展经验。这能促成企业家对自身发展方向、经营模式的反思甚至重构,对做强南海冠军集群很有价值。

【南方日报记者】吴欣宁

【作者】 吴欣宁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