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常环境下的表达,是言语之间的沟通,

极端环境下的表态,是情绪之间的对抗。

如果能用言语沟通,说明沟通是有效的,有效的沟通会促进沟通价值的提升,简单来说就是能够通过对话来解决矛盾,化解分歧,亦或是通过沟通来搁置争议,权衡利弊。

那么,如果沟通无效呢?

无论怎么去表达自己试图解决问题的态度,我们所得到的反馈都是基于拒绝的说辞,亦或是我们遇到了一些讲道理讲不通,无论说什么都无济于事的情况,

当沟通没有了价值,那么情绪就会替代我们的表达。

起初,我们相信沉默的力量,但随着事态的渐渐发展,我们开始发现,沉默之中正在酝酿着更为直观,且破坏力十足的力量,

那便是愤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初,人们愿意沟通,甚至乐于通过沟通来了解社会,表达自己。

最初的表达是纯粹的,没有尔虞我诈的搅合,没有恨人有笑人无的阴险,那种植根于实现和理念的纯粹的意识,让一些变得格外透明,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这些事情并不是真的变透明了,

而是看起来透明而已。

那些藏在背后的脏污正在寻找他们的猎物,一旦上钩,他们便会以“社会就是这样的”为说辞,用卑鄙且现实的手段让那些失去警惕的人付出惨痛的代价,

被出卖,被玩弄,被算计,这些听起来很残酷的手段,凡是经历过的人都会明白,这些只是这个社会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而这第一课,就已经淘汰了很多人。

事实上,很多上了岁数的人依然无法适应这个残酷社会的第一课,而一些年纪尚轻的人却在吃亏之后掌握了从容应对的手段,究其根本,还是在于这第一课考验的不是年纪,

考验的是悟性。

当人们知道自己的发声只会被一些卑鄙的人所关注和利用时,他们就会更为隐秘的方式表达自己,或者可以说,当明确的发声只会“适得其反”的时候,接受沉默并等待时机,

就是那“第一课”告诉给人们最为真实的“答案”。

那么,第二课呢?

第二课,就是对“接受沉默并等待时机”的理解,请注意,这并不是一个卧薪尝胆的故事,或者说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存在什么皆大欢喜的收场,

如果现实很残酷,那么接受现实并适应其中,就会是一件更加残酷的事情。

随着发声的人越来越少,沉默了声音,便会高涨出情绪,而对于随处可见的愤怒,我们无可避免的需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

愤怒是所有无声的力量之中,最突出也是最具发泄性的存在。

愤怒会让一个人情绪高涨,但同时也会让人变得格外冷静,因为当你知道自己因什么而愤怒的那一刻起,你就知道那个导致你愤怒的存在,

已经深深的影响了你的生活,换句话说,

对方的所作所为,失去了让你原谅他的资格。

这里所说的对方,不仅是人,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对现实的理解,当我们除了愤怒再也无法表达出其他情绪的时候,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我生气一定是我的修行不够”亦或是“愤怒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让我们开始学会理解吧!”这样自我安慰到最后成了接受一切的消极反馈,

愤怒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除了自己,谁都靠不住。

愤怒让我们相信,勉强接受的东西越多,人生的遗憾就会越多。

愤怒不是大喊大叫,愤怒是一种让我们知道什么会疼,什么会让我们流泪,我们不该接受什么的一种情绪支撑:

我们不需要懂得太多的道理,但最起码,

我们也不能做那种自以为聪明,却处处妥协,处处受气的“明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声的人越来越少,是因为有些东西盖过了声音,刺穿了我们的耳膜。

发怒的人越来越多,是因为人们开始发现,真正的愤怒并不是发泄这么简单,而是一种心底深处的动力,

当果断与冷漠成了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

当不择手段和厚积薄发成了生存的方式,

那些坚毅的眼神之中,再也没有软弱可言,

软弱去了哪里?

软弱被踩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