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美丽乡村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具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五个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核心问题

(一)思想不统一,认识存在偏差

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不同层级的政府和职能部门由于认识不够而导致其在具体实施或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表现的积极性和行动力存在差异性,难以形成建设合力和达成整体联动、资源整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建设格局。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些镇或乡村思路不清,贪大求洋,过分崇拜钢筋、混凝土建设,没有遵循乡村建设的一般规律,把握不好城市、镇区、农村三者的建设思路和风格,偏离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

(二)规划编制有待加强,项目建设标准缺失

新庄村、大渠村的建设模式和思路形成了“一窝蜂”、“千篇一律”的现象,难以有效结合地域特色搞建设,分类指导有待提高;规划相对单一,没有规划“大农业”、“可循环”的生态发展体系,规划内容有待完善;重建设轻规划现象突出,注重硬件设施建设多,而不注重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长期行动计划的科学制定,导致同质化建设严重、特色化建设不足,短期行为多、长远设计少以及视野狭隘,缺乏全域一体的建设理念。

(三)工程建设层次不齐,“软件”建设力度不足

由于建设数量的加大,各施工队资金匮乏,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偷工减料和进展不一等现象,造成未交工先破损等情况;各施工队缺乏相应的人才支持,各镇和街道对建设理念把握不准,没有着眼于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位一体”的建设思路,造成美丽乡村建设效果层次不齐。美丽乡村建设局限于物质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社会治理机制等“软件”建设不同步,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停留于外在形态上,要通过内涵建设来体现乡村特色;不能简单地停留于农耕文化保护上,而是要放在统筹城乡、推进城乡现代化的历史大进程中。

二、建设美丽乡村的意义

(一)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

(二)是提升村庄整治和农房改造建设水平的内在要求

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要求,全面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农房改造建设,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村庄整治和农房改造建设的内涵和领域,全面提升村庄整治和农房改造建设的水平,努力打造农村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发展环境。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目标,离开了统筹城乡发展就不可能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就要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村的长效机制,加快缩小城乡差距,促使农民群众全面奔小康。

建设美丽乡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实质是在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促进人们转变生产和消费方式,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村民生活质量。

总结

“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已在全国各地掀起新热潮。美丽乡村建设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平台,也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要把美丽乡村建设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来审视,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