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名叫裴元虎的大将军,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屡建奇功。大将军除了带兵打仗,保家卫国,还有一个大心愿,就是把儿子培养成大将之才。然而,他的儿子裴小龙虽然也有一身武艺,却是个胆小怕死,甘愿平庸之人。所以,裴小龙一直当着一个极不起眼的马前卒。

裴元虎对于儿子的表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时时想着如何让儿子发生改变,成为一个对楚国有用的栋梁之才,并屡屡给他多个锻炼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阵号再次吹响、战鼓雷鸣之时,裴大将军把儿子叫来,郑重其事地交给他一个箭囊,然后指着囊中露出的一截箭说:“孩子,这是你做卫国将军的祖父当年用过的箭,这箭传了下来,可谓是我们家族的家袭宝箭。你把它带在身边,就会有无穷的力量、百战百胜。不过,你一定要记住一点,千万不可以把它抽出来,否则就会影响它的神力。”

裴小龙接过父亲赠来的箭囊,捧在手中一看,整个箭囊都是由厚厚的牛皮打制而成的,箭囊上还镶嵌着泛着幽幽蓝光的青铜边儿,再看那支露出一截的箭尾,分明就是用人人惊羡的上等孔雀羽毛制作而成的。

裴小龙手捧箭囊,喜出望外地拜谢父亲馈赠之恩,随后就将箭囊佩戴在了腰间。箭囊贴在腰身上,让裴小龙顿时感到一阵威气袭来,整个人也都为之一震。在那一瞬间,裴小龙仿佛看到了祖父当年征战沙场、所向披靡的场面,耳旁似乎还响起了“嗖嗖”的箭声,这箭声很是犀利,一阵紧似一阵,好像已经将前方的敌方主帅应声射落马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这个箭囊一直不曾离开裴小龙的腰身。而佩戴了这个家传宝箭的裴小龙也变得英勇非凡、所向无敌,只要他一出征,就必能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每次打胜仗,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听到号角声的裴小龙就会意气风发地托起这个箭囊,满怀豪气地细细抚摸着它。在裴小龙的心里,的确是这个宝箭给自己带来了勇气和底气,让他成为一个英勇善战的小将军。

一次次的胜仗过后,裴小龙的胆气和豪气也在不断地增长,但他还是将视为珍宝的箭囊不离身地佩戴在腰间,也一直听从父亲的教诲,从来没有把箭囊里的那支宝箭抽出来过。

又一次打了胜仗收兵后,裴小龙再次托起从腰间取下来的箭囊,仰天嚎叫一通后,突然就对手中举着的箭囊起了好奇心,他非常想看看祖父传下来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奇异宝箭,竟然能够让人如此虎虎生威。

裴小龙就将箭囊横放在马背上,伸手去抽那支用上等孔雀羽毛制作的宝箭。可就在他的手触到了宝箭的一瞬间,他又想起了父亲“千万不可以把它抽出来,否则会影响它的神力”的深深教诲。于是,裴小龙就把伸出去的手收了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的战斗,宝箭仍然随身佩戴在裴小龙的身上,裴小龙仍然英勇非凡,而且屡战屡胜,还立下了许多战功,跟随裴小龙征战的将士们也都因为打了胜仗而立了功,还得到自己想要的名望和地位。但没有人知道,打胜仗的奥秘就在裴小龙身上佩戴的宝箭里,而裴小龙也从不对任何人说起其中的奥秘。

又一战斗中,敌人以数倍的兵力突袭并围困了裴小龙所率的队伍,但裴小龙不慌不乱,指挥将士们从敌人兵力较弱的西北口成功突围,并搬来了救兵,将数倍于他们的敌军杀败逃走。

战斗结束后,裴小龙像以往一样,解下佩戴的宝箭,托举在手中,仰天长赞宝箭带来的神力,并满怀豪情地抚摸着箭囊。忽然,他再次对囊中的宝箭产生了好奇心。这一次,从敌众中脱险,并取得了莫大的胜利的裴小龙似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也似乎忘记了父亲不让他抽出那到宝箭的教诲,没有丝毫犹豫地就伸出手去抽那支奇异的宝箭。

裴小龙带着一种好奇和敬畏的心情,慢慢地抽出了这支宝箭。但是在箭离开箭囊的骤然间,他被惊呆了:一支断箭!箭囊里的“宝箭”竟然是一支折断的箭,而且分明就是极其普通,最常见的那种箭,只不过箭羽是几支难得的孔雀羽毛制作成的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哪!原来我一直挎着一支断箭在打仗!”裴小龙呆了似的喃喃自语着。他想起了刚刚与敌军大战时誓死拼杀的场面,他在当时心里还想着,到了万不得已之时,就抽出这支宝箭射杀敌方的主帅。可是,这是支断箭,怎么可能射杀敌人主帅,它甚至连一只鸡都射杀不了呀!

裴小龙搞不懂父亲怎么会给自己心爱的儿子一支断箭,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儿子挎着这到断箭去征战,于是,他就犹如失去支柱的房子一般,全部的信心和信念顷刻就坍塌了。裴小龙跪在地上,低声嚎哭着,久久没有起来。

而正在此时,裴元虎大主帅站在城楼上将儿子此时此刻的表现看得清清楚楚,他无奈地深深叹息道:“孺子不可教也!孺子不可教了!一个不相信自己意志的人,他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果然,失去了信心和信念的裴小龙又回到了此前当马前卒的状态,而且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身佩那支宝箭时的英勇气概了。

读而有悟:意志和信念是一个人有所成就的前提,但这个前提是:它们必须是从自己内心而起的,倘若寄托在他人或他物之上,则是极其脆弱的。一旦离开寄托之人或之物,意志和信念就会轰然坍塌,失败自然是必然的。

亲爱的朋友,读完这则故事,欢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声明】:本故事为民间故事,旨为丰富文化生活,属本人文学创作,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有虚构成分,请勿与其他挂钩,谢谢。

---更多精彩,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