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十年代开始,广东作为全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演艺事业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活跃起来,随着1982年的《虾球传》诞下,广东电视台也开启了本地制作时代。

另一方面,广东作为毗邻港澳的地区,加上彼此间的语言、文化等方面的接近,因此也率先接触到香港的娱乐文化,从1979年的“羊城贺岁万家欢”开始,香港娱乐文化开始陆续登陆到广东,像《大侠霍元甲》、《万水千山总是情》等港剧也是率先通过广东传遍全国。

而当时广东本地的演艺人员同样十分志存高远,在音乐上,他们提出了发展广东本地音乐,不唱香港“口水歌”的口号;在影视文化上,他们也提出了坚持走“粤味”的路线,打造广派电视剧品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广东电视台接连推出了《香港恩仇记》、《公关小姐》、《五羊城下》、《过埠新娘》、《乱世香港》等等这些可以与港剧一争收视的经典电视连续剧,尤其《公关小姐》超过百分之九十的收视率更是空前绝后。

那时候广东电视剧出品的电视剧可谓种类甚多,当大家想回味过去的广东农村生活时,《冷暖两心知》、《首富人家》、《河畔人家》等剧无疑是大家回忆的经典。

当广东观众想回味过去广东的都市生活百态时,广东电视台在1986年的时候推出的系列短剧《万花筒》必然是大家渴望重温的首选,可惜这些剧早已遗失,现在再也无法重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万花筒》之前,广东电视台还推出了《乐叔与虾仔》和《朝见口晚见面》这些小品剧,然而《万花筒》却是国内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单元剧,是国内首部表现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电视剧,也是国内首部采用同期声制作的电视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花筒》播出的集数虽然比不上《外来媳妇本地郎》的二十分之一,但是它在广东观众心目中的地位不会比《外来媳妇本地郎》低,获得的好评甚至要高于《外来媳妇本地郎》,很多老一辈的广东观众都把它视为真真正正的“粤味”经典。

在剧情方面,《万花筒》基本是围绕着当时社会的热点新闻、热门话题进行拍摄,从来都不会出现重复或者类似的故事内容,情节内容上既新鲜又趣味,因此十分符合广东观众的口味,收视方面更是长期保持着八十点以上的收视率,《外来媳妇本地郎》收视最高峰的时候也仅仅只有它的一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剧所有的演员都基本上是广东人,带给广东观众的是百分之一百的“粤汁粤味”,这些演员大概有一半是来自广东电视台,大概有一半是来自佛山话剧团,剧中的主演名单一共是九人,当中包括鲁牛、陈碧姬、孔宪珠、关曼莉、吴元标、林星云、三毛等等。

另外,《外来媳妇本地郎》康家当中的“康祈光”苏志丹、“康祈宗”郭昶、“苏妙婵”虎艳芬等人亦在《万花筒》担任重要配角,值得一提的是,郭昶与妻子潘结便是在《万花筒》的拍摄期间相识的,当时的潘结还是一名护士,她的家就住在该剧的拍摄地“万花巷”附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剧中,这些广派演员所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十分深入民心,正义感十足的居委会“胜伯”,泼辣小气的“阿冰”、不务正业的“阿昆”、老实愚钝的士多店老板“阿昌”、贪小便利的寡妇“娇妈”、济世为怀的“王医生”等等,这些角色人物都把现实当中的普通小市民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完全摒弃了英雄人物的高大上的艺术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离《万花筒》的首播时间已经过去36年了,“阿昆”扮演者林星云已经72岁,“阿昌”扮演者鲁牛更是已经81岁高龄了,而“雄仔”郭昶、“胜伯”孔宪珠、“王医生”吴元标、“娇妈”陈碧姬等人都已经先后离世,而此剧留给广东观众的却是无穷无尽的难忘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