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熊亮散文诗《北庭故城》

作者|潘志远

来源:江西散文诗(官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起一句话:孤独而不寂寞。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不理解,甚至认为是胡扯。随着年岁递增和生活阅历加深,逐渐领悟了,而且体会到其中的精妙;这是汉语词汇的精妙,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这种二元对立统一的情形,不止这一处,还有很多,没有必要列举和赘述。

熊亮的《北庭故城》,我又体味了一遍。孤独而不寂寞,正是北庭故城的写照。在公元四到十三世纪,这片烽火不断、风云激荡的土地,八世纪更是如火如荼,产生了无数英雄的传说。后来它沉寂了,变成了故城遗址,留下诸多过去的影子和痕迹,每每路过和目睹都令人心旌摇荡、无限惋惜,但又豪情澎湃,浮想联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熊亮有感于此,下笔千言,又很节制,不像写秦俑、壁画、马头琴、编钟、端午等素材,撒开思绪的马缰,天南地北,一阵狂奔;而是只写了六节,这让我想到六弦琴,他是否要以音乐协奏的形式,来完成他内心的吟唱,以蕴藉和含蓄来抒发心中的感怀。

孤独是一个概念,它庞大、独特,有着他人他城他物所没有的内容和形制,不可重复,也无可替代。北庭故城就是这样的特例,在历史的长河里,它曾是西域都护府、车师后国王庭、北庭都护府、高昌王行宫、别失八里帅府……,集各种各样的角色和荣耀于一身。战争、和平、佛教、贸易、民族融合、中西交流、文化碰撞,在这里一遍遍发生和持续演绎后,有朝一日,它突然湮灭,不见踪影,但又留下些蛛丝马迹。一言以蔽之,曰“孤城惊艳了千年时光”。这是它的孤独,贯穿在各节中,很多语汇里都饱满着这样的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寂寞又是一个概念,它是荒芜,是无人问津,是彻底湮灭而不为人知。北庭故城一直被人们记取、惦念和凭吊,所以它不寂寞。它有“层层叠叠的土、衰草、斜阳”,看见它便自然而然地会想起“那些不知去向的驼队、行旅”,静默时,“便倾听到汉唐的歌谣俚语,还有那些农耕与游牧的辛劳影子”;它有“一片片黄沙”陪伴,看见黄沙便想到“当年片片映照明霞的盔甲”。金满、轮台、昆陵、蒙池、孤舒,这些地名散失在史册和多首诗歌文字里,唤起一连串的记忆和骄傲。胡琴、琵琶、羌笛、营帐,悦耳的音符里跳荡着丝绸繁华、东西文明、佛寺壁画。瀚海军的公文案牍残片,记载着大唐、吐蕃、毗伽可汗之间的冲突、联合、互市,这些抹不去的史实,随时被激发,借我们的大脑回放和播映。

“厮杀与文明在这里交织,开拓与坚守在这里把西域凝聚为大写的盛唐气象”,这是它的“孤独”,“屯田营兵,北庭竟至十万人口”,这更是它的“孤独”。终至“荒凉破败”,它是“汉唐的勋章也是汉唐的疤痕”,被记取,被歌咏,被怀念,这是它的不寂寞。

作者一次次以史志的笔墨放大北庭故城的孤独,在放大孤独中,缩小它的寂寞,将孤独和寂寞有机融合在叙述、议论和抒情之中。在尾节里以“愿我一曲长歌,换你日丽风和。/愿那悦耳的驼铃,与点点繁星耳鬓厮磨”的心灵独白,来换取它的孤独,消解它的寂寞,诗人一厢情愿,情有独钟,虽然隔着关山万重,泛舟鄱阳湖,却云舒漫卷西域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说,散文诗要与史、志、诗融为一体。近些年,他一直在践行着此创作理念,写出了很多长篇散文诗。他写得孤独,也一度寂寞。去年以来,他的《马头琴》《秦俑》等散文诗被沈阳好声音艺术团百人合诵,《风起百花洲》被拍成电视宣传短片,《东湖意库》被企业看中采用推广,《地铁赋》在南昌地铁里循环播放。他的大题材散文诗,得到认可,渐被看好和传诵,这是他的成功。

常言道,看人看成功看主流。所以我从不吹毛求疵,指摘他语言文字、艺术手法等方面的不足,有意忽略不计、视而不见,一再为他有志于此类散文诗创作叫好,多次不吝笔墨给予美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