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茫茫人海中,能遇见是一种缘分,若是喜欢请关注花煜寒哦!)

花煜寒|文

唐凤梧或许是虚构的,易氏家族或许是虚构的,但那段历史却是实实在在发生的。

值得肯定的是,《传家》不仅大量引入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还在一些关键时间节点,加入了包含有真实在历史影像的注解与旁白。

这些内容,在以往很多以民国为历史背景的电视剧中,是很难见到的。

而这样的设定,在近些年于正的作品中,似乎有慢慢变为主流的趋势。

就拿刚播出不久的《尚食》来说,无论是清宫剧还是明宫剧,单从对历史的尊重上来说,《尚食》就是一部可圈可点的作品。

传家》虽然并非于正直接参与的一部作品,但这样一种趋势同样也在整部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与发展。

比如说在第34集中,当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后,唐凤梧协助并参与到了由饶神父主导的“南市难民区”运营之中。

并因此与易钟玉一起经历了“南市战区营救难民”“日军眼皮子下拯救国军”等一系列事件。

正当我们因为唐凤梧这些所作所为,将他的人设进一步升华之时,真实中的历史却并非如此。

因为围绕着“南市难民区”发生的这一切,真正的主角并不是唐凤梧,而是那位有“两只胳膊”的饶神父。

虽然《传家》通过唐凤梧的口述,将饶神父的生平大概讲述了出来,但总还是改不了“修改”的毛病。

在唐凤的口中,这位饶神父是“上海国际红十字会”的副主席,他在华传教有二十四年之久,如今在“虹口教堂”任职而已。

可现实中的饶神却并非只是这么简单,而且他并不是《传家》的那个样子。

历史上的饶神父原名叫罗伯特·雅基诺·德·贝桑热,中文名字叫饶家驹。

早年的他,在一次化学实验中将自己的右臂炸伤锯掉了,所以他有一个混名“独臂神父”。

唐凤梧所说的“虹口教堂”,其实就是现今仍然矗立在上海的“虹口耶稣圣心堂”。

饶神父开始被上海人所熟知,是在更早地“一二八事变”时期。

作为一名法国人,饶神父有着异于常人的语言天赋,他不仅在中国教授法文和拉丁文,还能用普通话、上海话和日语进行交流。

由于他的身份特殊,加之他独有的语言沟通能力,让他成功促使交战双方同意停火4个小时。

饶神借由这4个小时的停火时间,成功救出了许多被困在闸北战区的难民与伤兵。

经由此事件,让这位原本普通的神父,迅速成为了当时上海滩的明星人物。

可惜的是,《传家》将这件事成功移植到了“淞沪会战”,并改由唐凤梧挟持易钟主进入战区营救难民。

而让饶神父名留史册的,便是这座让唐凤梧风光无限的“南市难民区”了。

在饶神父的积极沟通与斡旋之下,成功建立起了这座总共分为九个区的“南市难民区”。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庇护之所,才让当时50多万无处可去的难民,有了栖身之所。

可惜的是,这样一片“安全区”,仅仅维持了3年的时间,便因为饶神父回国,无人主持大局而宣告结束。

但饶神父的“南市难民区”,却为之后的“南京难民区”提供了难得的经验。

也因为如此,饶神父间接在那场“大屠杀”中,庇护并拯救了约25万的南京市民。

也因为饶神父“南市难民区”的成功,不仅在之后的欧洲各国都曾借鉴这一模式建立起了“国际完全区”。

就连在1949年建立的《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饶神父的“南市难民区”经验。

可以说,虽然《传家》中的饶神父名不见经传,但他在历史上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然,《传家》毕竟只是一部“半虚构”的影视作品,我们并不能以历史正剧的要求和角度来看待他。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于正出品的《尚食》《传家》等这一类半演义、半历史影视作品,比起那些穿越、宫斗剧简真强了不是一点半点。

至少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你还能记得或懂得一些靠谱的历史或知识。

也许是我过于斤斤计较,也许是我过于吹毛求疵,在我的心中,《传家》可以做得更好。

我多么希望在烘托唐凤梧高尚与奉献的同时,能将这位拯救了几十万难民的神父,认真并仔细地介绍给观众。

至少,能不能不要将人家那条已经被锯掉的右臂,再给接回去呢?

当然,我也能明白。

如果《传家》不是这样描写饶神父,或许我们根本没有机会见到这位“独臂神父”出场。

如果《传家》不是这般移花接木,或许唐凤梧的人设没准会彻底崩塌。

当然,饶神父才刚刚出场,或许在他离开上海之前,会有更多关于他的介绍吧。

也许你会吐槽笔者,太过于强求一部娱乐化的影视作品了。

或许,这只不过是我个人对国产剧的一种美好愿望与期盼吧。

既然已经有了黑白历史镜头,既然已经有真实历史的磁性旁白。

何不将那些真正的历史,用正确的态度或角度展现在我们面前呢?

(看完记得关注“花煜寒”哦!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