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间光影艺术
一方白布,两张方桌搭就最简单的舞台。看客落座,锣鼓声中灯光乍起,人生百态、市井生活都被投影到小小的皮影舞台之中,千百年来不断上演着缘分邂逅与聚散离合。
起源于西汉时期的皮影戏,最初是汉武帝为排遣相思之苦,剪纸投影以悼念李夫人,而逐渐形成的表演艺术。作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文化遗产之一,即使你没看过皮影戏,也不难从戏偶的角色、物件场景中,推敲出那些似曾相识的传说故事与对白。
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皮影戏形成了独特的造型美学、叙事技巧与空间语言。经过特殊处理的兽皮,呈透明状态,再经过工匠的巧手描绘、着色、镂刻、敷彩,便制成了生旦净末丑等各色人物。影人的关节用线联缀,表演时可以自如活动,在操纵者手中时而慷慨激昂,时而缠绵悱恻,上演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时代的挽歌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有声电影”,你最近一次听到皮影戏的消息是什么?是加大保护力度?还是呼吁重视非遗传承?当一种事物需要被反复强调保护时,它早已走在了没落的路上。虽然,你依然能在电视上看到皮影戏的新闻;国际上也有小小的名声。但这并不是太为可喜的现象,大部分年轻人还是用好奇的眼光,对待古董的心态来看待皮影戏。
随着电影、电视、网络、短视频等多媒体的兴起,皮影戏的没落,似乎成为社会变迁下的必经历程。中国现存的皮影戏团数量呈现断崖式下跌,成员往往以老年人为主,且多为兼职。
青少年观众锐减,演出市场萎缩,表演剧目僵化,从业人员流失……“表演皮影养活不了自己”成为普遍的共识,年轻人自然不愿意学,皮影戏的生存环境与传承发展都受到严重威胁。
就像一艘即将沉没的大船,人人都想着逃离,居然有人此时买票登船。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的成立,就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逆流而上的人
在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中国京西皮影非遗园里,最受游客欢迎的是每周末的免费皮影表演。开演前半小时,演出厅就已座无虚席。最近龙在天团队排演的剧目“冰雪冬奥会”、“儿童疫苗总动员”、“垃圾分类”,无一不是时下最热门的话题。
“双人滑冰的片段角色动作非常丝滑,超赞”“再次感受哭的感觉又回到了童年”“展厅里的皮影真是震撼到我”,在各类网络平台上,关于龙在天团队表演的类似好评还有很多。
这些为大众带来爱与欢乐的皮影艺人,却是一群平均年龄26岁,平均身高1.28米的“袖珍人”。请来这群特殊的表演者,最初只是为了缓解剧院无人应聘的困局。谁想无心插柳柳成荫,经过系统培训后,袖珍艺人的表演大获成功。十多年来,剧院陆续培养了300多名袖珍人表演皮影戏。
追逐光影的人
“皮影本是灯下魂,只看影子不看人。若要四人刀马动,你先练上十年功。”皮影戏要表演得生动细腻,操耍技巧与唱功需要经过长年的辛勤磨炼。操纵影人的同时,艺人还要分心配唱旁白。个中高手甚至能一人操纵七、八个角色。
健全人学习皮影尚且如此,袖珍艺人付出的努力与汗水可想而知。“我们平常人过得就不易了,可想而知他们更多一层艰难”,一句观众点评道破了皮影传承与特殊人群就业、生活的艰难与困苦。
走进京西皮影园,不仅可以欣赏皮影表演,还能看到不同时期、各个流派的皮影收藏。皮影戏偶的雕花、线条与纹样之美,以直观动人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这里,从皮影起源、制造工艺到微观造境的艺术呈现,传统中国乡土美学不再是书中的文化符号,以皮影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美术也不再独属于“上一代人”的形象。
表演皮影戏时,观众与表演者皆在黑暗中,追逐着舞台上的光影。投光弄影,追光前行,中华传统艺术就这样在重重叠叠的唱白、代代相传的接力中生生不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