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唐山打人事件思索

“教人有所畏,让人有所畏”

件”视频,就不会不愤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教育人,一方面是呼吁严惩不法之徒,另一方面是思考“教育怎么办?社会怎么办?”曾经想过的是“教人有所畏”,这里继续说(见2020年10月日的推文《教育要培养人的敬畏之心》,全文如下):教育先不要去教好高骛远、谁都不信的东西,教育应该先教人敬畏,先教人做人。

教育要培养人的敬畏之心

2015年3月,留美学生翟芸瑶等3人因对同为留学生的刘某实施拳打脚踢、上百次耳光、扒光衣服等暴力行为被抓捕归案。6月,美国波莫纳高等法院对此开庭审理。2016年1月5日,3名主犯的律师5日和检方达成认罪协议,根据协议,翟等分别被判刑,刑满后将分别被遣返回中国。

据报道,其中“两名被告第一次出庭时完全懵掉了,原以为学生打架顶多是被校方教训一顿”。现在,3名主犯美好的青春年华将在就监牢度过,得了这样一个大的教训。痛心、惋惜之余,再想一想国内的暴力、违法等事件,我们必须意识到:教育应该让人“有所畏”,教育首先要培养有敬畏之心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道德的层次和境界,我把人分成以下四类:

最低层次的人是无所畏惧的人。无所畏惧的人“从心所欲”,不知道有规矩,不知道害怕规矩。由于对道德、法律缺乏畏惧,他们会为了自己的欲望不顾一切,为所欲为、无法无天。这种人服从于欲望和兽性,是没有成“人”的人,对他人和社会都相当危险。

稍高层次的人是“有所畏”的人。这种人也追求自己的理想,致力实现自己的欲望,但在追求实现欲望时,心中会有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因为害怕法律制裁会克制自己的行为,因为害怕道德和舆论谴责有所收敛,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下他们遵纪守法。这样的人至少不会危害他人和社会,还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为合格公民。从人的平等角度看,敬畏的对象不是指向具体的人(尽管现实社会中,总会有一些人在控制着你、在决定着你,使你不得不敬畏,不能不敬畏),而是敬畏法律、敬畏规则,敬畏规律和真理,以及敬畏生命和自然。敬畏意味着在法律、规则、规律等等面前的“不可”、“不能”和“不许”。当然,也有可能由于人格与操作、学识与境界、努力与创造等方面的卓越表现和突出影响,一些人赢得了他人的敬佩、敬重和敬服,有的人就在那里,你“不得不服”。

第三个层次是有同情心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层次的人追求自己的利益,但当自己的利益要求与他人利益有冲突的时候,他们会设身处地理解他人利益,尽自己的努力选择不伤害他人利益、兼顾他人利益,帮助他人追求和实现合理的自我利益。

第四个层次是有仁爱心、慈悲心的人。他们以他人和大众的利益为依归,为了他人快乐和幸福,可以选择放弃或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有的甚至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样的人是英雄、是义士。

在上述层次中,“畏”是从克制兽性到养成人性、成人的基础。就“畏”的意义,孔子说:“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怀刑”是怀着对刑罚的畏惧,因为畏惧刑罚,所以有所收敛、有所约束。法国哲学家保罗•里克尔认为:“经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伦理本身内在地蕴含着“畏惧”的内涵,“畏”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畏”使人在追求中克制,在发展中内敛。

就对“畏”的理解来说,“畏”不是对自己自由和欲望的完全禁绝,它是在充分认识人的本质力量,认识到人生的种种可能和不可能后,既自强不息,不断开掘生命的潜能,拓展生命的影响力;同时又自我警醒、自我约束,追求自身的安全、内心的充实与宁静。敬畏之心是自由与自律的统一。

在当下,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可以说大多都是“高大上”的人生目标、人生理想教育,反而是最为基础的敬畏教育严重缺乏。由于缺乏敬畏教育,没有培养出敬畏之心,校园暴力、不遵守公民规范任性胡为、违法乱纪等现象越来越多,不仅使学生的人生蒙上阴影或走上歧途,也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失、造成损害。可以说,补上“有所畏”的教育刻不容缓。要教学生你可以不爱,但你不能生害先爱自己不要进去了,自己先要好好活着

(以上相关内容曾刊于2016年1月16日《教育导报》)

以上是原来说过的话,关键是“教人有所畏”。这里再补充一句“让人有所畏”,一方面是法制要健全,要有防止犯罪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执法要公正,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不能因为“我爸是某某”“我上面有人罩着”“他们喝酒了”就睁只眼闭只眼,网开一面,或者从轻从宽。失去对法律的敬畏,后果不堪设想。

大家都在看着和等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物介绍 | PROFILE

陈大伟

成都大学教授

硕士生导师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

致力推动创造教师幸福生活、建设理想课堂、观课议课变革实践,慕课“教师职业道德”在“中国大学 MOOOC”上线, 被誉为教师教育的“桥梁 专家”。“观课议课”的实践和主张在《人民教育》刊发,2010 年第 9 期列为“《人民教育》创刊 60 年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共 33 件)。曾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多次获得成都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篇论文在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全文复印,已出版《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影像中的教育学:从电影中体悟教育与人生》24 本著作。

本文来源:本文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成都陈大伟,作者:陈大伟。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