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顺畅的开国皇帝慕容德

南燕国据有今山东、河南的一部分,其开国君主慕容德是前燕开国君主慕容皝最小的儿子,又是后燕开国君主慕容垂最小的弟弟。由于第一个特殊身份,他17岁时,就被前燕第二任君主、叔父慕容俊封为梁公;到侄儿慕容暐即位时,又被封为范阳王。可是当慕容垂逃往前秦时,慕容德又被慕容暐免了职,原因就是他与慕容垂关系比较密切吧。前燕灭亡,他被徙往秦都长安,苻坚先封他为张掖太守,不知什么原因,几年之后又被苻坚免去职务,回到长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慕容德(336年~405年10月18日)

苻坚大举进攻东晋时,由于慕容垂的请求,慕容德被封为奋威将军,作为慕容垂的副手而随军南下。及至慕容垂建立后燕,他又因为第二个特殊身份而被恢复了范阳王的爵位。慕容垂临终时,敕令继承者慕容宝让慕容德镇守邺城(今河北临漳),总管后燕南方六州军政。当北魏军队攻破后燕国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市),后燕帝国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时,398年农历正月,慕容德放弃邺城,率领居民及部属四万户渡过黄河,南迁滑台(今河南滑县),依照老哥慕容垂的先例,称燕王,并把后燕慕容宝的永康三年改为燕王元年,设置文武百官。这样,十六国中的又一个小国——南燕诞生了。

慕容德生于晋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年),其时已是63岁高龄了——他的哥哥慕容垂登基时也只有59岁,而且,慕容德的君主之路远没有哥哥顺畅,因为两三个月后,流亡到南燕境内的后燕皇帝慕容宝就派使者赵思来了,说是让丞相快快去接驾——天真的慕容宝以为慕容德还是后燕王国的“丞相”呢。

慕容德只得装模作样地对文武百官们说:“当初你们为了社稷大事,劝我摄政;我也因为嗣帝流亡迁徙,百姓无主,暂且顺应大家的意见而居此位。如今嗣帝回还,我将准备法驾奉迎,并向嗣帝请罪,然后回家乡隐居。你们看看如何?”所谓“嗣帝”就是指继任皇帝慕容宝,其时慕容宝即位已经两年,应该是当今皇帝、皇帝陛下,而慕容德还称他为“嗣帝”、继任皇帝,已经隐含着不予承认的意味了,只是不好公开明说罢了,属下官员们如何看不出来?

只不过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当初大家都拥立慕容德登基,也就都犯下了“背叛”罪,如今可是同处一条船上了,于是有人说:“当今天下大乱,没有盖世雄才,就不可能救济天下苍生。嗣帝昏庸懦弱,无力继承先辈的基业。陛下倘若为了小小的所谓君臣礼节而舍弃上天赐予的大业,不但自身性命难保,祖宗的江山社稷也难以传承了。”

有个叫慕舆护的大臣更是说:“当年卫国太子蒯聩出奔在外,其儿子姬辄登基后拒绝他回国,《春秋》都认为姬辄做得对。儿子尚且可以拒绝父亲,何况叔父拒绝侄儿呢?赵思的话不知真假,臣请求替陛下去探听一下虚实。”慕容德流着眼泪打发他去了。为什么要流泪?胡三省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将使之杀(慕容)宝也。”要杀掉一个自己曾经北面称臣的皇帝,不流下些眼泪,怎能表现自己一为苍生、二为社稷,“万不得已”之“苦衷”呢!当然,我们在介绍后燕帝国时已经叙述了,慕容宝侥幸逃脱,慕容德只杀了慕容宝的使者赵思,而杀赵思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忠于慕容宝、不肯为慕容德效力而已。

虽然没能杀掉慕容宝,而慕容宝的落荒而逃也使慕容德躲过了一场合法性危机。可是,以滑台为都城的小小南燕国,北有北魏,南有东晋,处于两个强国之间,本来就局促得很,偏偏又出现了叛乱:原来前秦灭亡后,秦王苻登的弟弟苻广率领三千部众投奔南燕,被慕容德封为“冠军将军”。这时有股流言说,前秦帝国即将复兴,苻广便自称秦王,造起反来;慕容德派堂弟慕容钟前去平叛,却被苻广杀得大败。其时的南燕王国,“地无十城,众不过数万”(《晋书·慕容德载记》),又吃了这么个败仗,部众纷纷逃散,前往投靠苻广。在这危急关头,慕容德只得留鲁阳王慕容和镇守滑台,自己率军御驾亲征。

苍天保佑,苻广兵败被杀,叛乱也顺利平定。可是就在他出征期间,内部却又一次发生了变化:慕容和手下有个长史名叫李辩,曾经劝慕容和迎接慕容宝的大驾,被慕容和拒绝。此时慕容德出征,李辩又劝慕容和反叛,被拒绝后,李辩索性杀掉了慕容和,把滑台献给了北魏。北魏大将和跋把慕容德的嫔妃宫女及所有的库房宝藏等全部运走。慕容德闻讯拦截,却又被北魏军杀败,连赶来增援的大将慕容镇也吃了败仗。这样,陈郡(今河南陈留)、颍川郡(今河南禹县)一带的民众又纷纷归附了北魏。立国的第一年就碰上流落的故国皇帝,第二年又处于“进有强敌,退无所托”(《十六国春秋·南燕录》)的尴尬境地,这位开国皇帝当得实在不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