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风轻云淡,鸟语花香,春日读书之雅趣,令人心驰神往。

《四时读书乐》共有四首,分别表现四季景象及读书之乐,诗歌脍炙人口,曾被选编入民国时期的初中国文课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难想象,这组歌咏读书情趣的七言组诗《四时读书乐》,创作于家国风雨飘摇、文教受到重创的时代。作者翁森是仙居双庙人,宋末元初教育家、诗人。

宋元鼎革之际,蒙古统治者以废除科举排斥汉人进入统治阶层,社会读书风气日渐淡薄。翁森虽博通经史、学识渊博,但誓不仕元、蛰居乡间。看到仙居学风日下,自宋代兴盛的文脉不绝如缕,他十分痛心,因而走上了隐居教授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翁森像,翁森墓,位于仙居县双庙乡

元至元年间(1264-1294),翁森于仙居县东南创办安洲书院,以朱熹白鹿洞学规为训,以儒学教化乡人。

翁森办乡学,有两个重要的理念。其一,他认为读书明理应抛却世俗功利,不能因科举兴废而改变初心;其二,他认为读书应是令人愉悦、心旷神怡的。

与学子们共读的时光里,四时之景不同,读书也各有逸兴。他有感而赋,吟咏了《四时读书乐》,分《春》《夏》《秋》《冬》四首。这组诗脍炙人口,劝学于生活意趣之中,引得天下读书人传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翁森故居内的画像《翁子课童》

七百多年来,《四时读书乐》曾被画家作成诗意图,被书家传写,被工匠书于壁画上,或雕刻于器物、建筑上,所留下的文化遗迹,丰富多姿。这组诗作还被清代《四库全书》收录。

而翁森创办的安洲书院,虽地处边鄙,却发展成为当时台州最负名望的书院之一。据《光绪仙居县志》,仙居乃至台州各地从学者,先后达八百多人。耕读之风可谓彬彬称盛。

与翁森同一时期的临海诗人杨同翁、书法家周润祖、诗人项炯、学者陶德生等名士大儒,都曾从学于翁森门下,足见书院影响之广。元代临海学者陈孚在《安洲乡学记》中写道,“独骇夫江之南台之无学也,犹幸翁子之乡之有也”。

学堂书院起初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安洲书院却在传统文化式微的年代,引领学子们进入非功利读书的更高境界。而一代名儒翁森,在乱世中静心治学,投身家乡文教,留下传世名篇,对宋代仙居文化的传承以及元代台州文化的振兴,厥功至伟。

来源:台州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