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被「唏嘘」的中年人,最近都「支棱」起来了。
先是新东方火了。旗下直播间「东方甄选」凭借「双语带货」,一夜爆红。
3天涨粉超160万,股价一路飙升。
带货主播则是新东方的老师,从英语教学,到物理讲解,再到地理人文,把卖货变成了「上网课」。
然后是创业屡战屡败的罗永浩,50岁之际,宣布自己即将第六次创业——进军AR。
业界形容:「他像堂吉诃德一样,挥舞着长枪冲向风车。」
这几年,时代的浪头激烈翻涌,这群中年人,被打趴过、被淹没过,却又都重新立在浪头中,姿态昂扬,上演了真实的「职场励志剧」。
微博博主@蔡全嘻嘻,说:中年人,要相信自己身上的建设力量。
30多岁的同事看完,瞬间泪目。
不仅仅是男性,中年女性事业的迸发,也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
《浪姐3》继王心凌大爆后,其他姐姐「你方唱罢我登场」,相关热搜就没停过。
#张歆艺练歌到缺氧#
#胡杏儿舞台五秒落泪#
#宁静又赢了#
一群40+姐姐,甚至是50+姐姐,仍在突破自己在各自领域的上限,带给我们全新的体验——
有人当了三年多的全职妈妈,半个月暴瘦20斤复工;
有人扎扎实实当了20年打工人,骄傲地说:「20年后,我还没有被淘汰」;
还有人,人到中年选择跨界,依旧能杀出一条血路……
她们到底怎么做到的? 今天,我们就从三位浪姐身上,体味一把中年女性蓬勃的生命力。
「张歆艺又瘦了!」
浪姐初舞台曝光后,二姐的颜粉全都回来了。
从今年参演《我不是潘金莲》话剧,到减肥上杂志,再到参加《浪姐》,这位41岁的高龄妈妈,产后复出获得了阶段性成功。
而当妈后的那些隐形情绪负荷和职场压力,张歆艺全都经历过。
张歆艺在2018年怀孕,当了3年全职妈妈。她和老公袁弘上综艺,曝光了自己的全职生活:
她会忍不住浏览实时资讯,看到其他女演员的哪部剧火了,哪些新人又出圈了,她焦虑:我没有工作了,我失业了。
她的生活一度被搅得支离破碎:每天要想儿子的一日三餐吃什么,要算好时间带儿子洗澡,要陪老人看病…
忙的时候偶尔停下来,她会发现,老公在听交响乐,在看书,在观影。
生孩子这件事,仿佛对老公的生活没什么影响,对方依然对很多事情有热情,有蓬勃的好奇心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但其实,相比于大多数丈夫,袁弘算得上是「神仙老公」。
张歆艺能调整好心态,以焕然一新的姿态重返娱乐圈,离不开袁弘的支持。
他会主动分摊育儿事务,早上6点,张歆艺还在睡觉,他已经摸进厨房开始做早餐了。
想起日本女性主义者上野千鹤子,她说,在解放女性中,将没有报酬的「非生产性」家务活能够分担出去,是女性解放的重要一步。
袁弘是做到了。
同时,他也非常尊重张歆艺实现个人价值。
印象最深的,是张歆艺在饭桌上表明自己想要复工,婆婆话里话外希望儿媳在家多待一段时间。
袁弘说:「老婆一个人在家,这个家会失去平衡,最后下场就是离婚。」
后来张歆艺参加《浪姐》很纠结,袁弘又说:「我把后面的工作推一推,在家陪陪孩子,你放心去。」
就连初舞台那双性感惹眼的红色高跟鞋,还是袁弘在家翻箱倒柜找出来的婚鞋,说是为了能让老婆找到「再回首」的feel。
袁弘,显然成了张歆艺的「社会支持系统」。
这个词是心理学的专业术语,看似晦涩,其实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社交关系网里,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支持,这能帮助自己度过负面情绪。
这对全职妈妈来说,至关重要。
搜资料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我的妈妈,她一定会羡慕张歆艺有这样的队友吧。
我妈年轻的时候,算是一个弄潮儿,研究服饰搭配,开了一家女装店,一直开到我初中毕业。
我中考失利后,她成了全家指责的对象:「你怎么当妈的?只顾着自己的店,孩子成绩都掉了,你也该收收心管管孩子了。」
老妈顶不住压力,狠心关店,成了陪读妈妈,专心照料我的日常。
等我高中毕业,她老客都丢了,没有家人的支持,她也闭口不提开店的事儿。
这是我对妈妈最大的愧疚。
但其实,全职妈妈返回职场是有自己的优势的。
美国的「米尔斯研究」,持续追踪了女性五十年生活史,发现,曾经是全职妈妈,但在42岁之前已经重返职场的女性,都适应得很好。
因为 她们在努力维持家庭平衡中,练就了更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她们感情细腻且工作稳定性强。
就像张歆艺,决心产后复出后,她身上展现出了极大的自律和韧性,减肥半个月瘦20斤上了热搜;
因为「话剧需要功底,舞台是证明能力的地方」,她首次挑战话剧《我不是潘金莲》,排练到崩溃也坚持到底,收获了大量演技好评。
胡杏儿,早在2020年参加《演员请就位》,就有人调侃她是「40岁+的北漂打工人」。
今年加入浪姐3,她演唱了《冲上云霄》主题曲,给观众来了一波回忆杀。
二公5秒落泪,又让大陆粉丝看到了「港女」的演技实力。
但是你知道吗,今年42岁的胡杏儿,出道23年,作为「港女常青树」之一,她的职业生涯并不是一路坦途。
19岁早早入行,蛰伏了7年才有所起色。她的前十几年,几乎都在争议和嘲讽中度过。
1999年,她摘得香港小姐季军,媒体用的前缀是「史上最丑港姐」。
和港姐冠军一起进了TVB,人家拿的是女二号,对手演员是古天乐;胡杏儿演了一个Nobody。
她能争取到的,都是小丫鬟等边缘角色。
后来,她凭借一个女六号弱智女孩的角色,好不容易拿了一个进步奖,又被媒体嘲笑是「本色出演」。
甚至有导演直接叫她不要做梦:「你别做梦了,你不会有机会做主角的!」
拍《冲上云霄》,zoe算是她的第一个主角角色,但还是被骂惨。有观众说:「看见胡杏儿就反胃。」
否定,持续的否定。这让她陷入了沮丧。
直到2006年的《肥田喜事》。女主角肥田,是一个胖女孩,饰演者必须增胖,TVB当家花旦们都摆手不演,只有胡杏儿愿意试试。代价,3个月增胖40磅。
为了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为了她口中的「不被淘汰」,这么多年,她一直在拼。
曾经连续工作20个小时,到了一喊卡就能原地睡着的地步; 怀着孕参演《那年花开月正圆》;在《演员请就位2》为了更贴近角色,克制自己和儿子见面,好产生对孩子的思念之情……
有人说:胡杏儿就是一个死磕到底的打工人,靠着坚持,成了这个行当里的厉害角色。
回溯她经历的那些不被认可、看不到正反馈、自我怀疑,又有哪一个打工人不曾经历过。
眼看30岁了,还是公司里的一枚螺丝钉;5年工作经验也有了,还是没有出现在领导的晋升名单里。
想放弃,但干了好几年,沉没成本太高;不放弃,失败又一次次击溃前行的动力。
怎么办?
胡杏儿在《浪姐》里说:「我是一个打不死的勇往直前的姐姐,我的生活99.9%都是工作,现在我可以不用害怕不用不自信了,因为20年后我还没有被淘汰。」
这句话背后的答案,是「持续在场」。
我的老板崔璀,最早开始工作的那几年,想过800次放弃、离职,但结果是,她在一家公司待了11年。
她说,当我们想放弃的时候,不如停下来问自己一个问题,觉察内心真实的想法——你到底是不想干这份工作,还是受不了失败。
而「真正的失败,发生在你放弃的那一刻。」科幻作家郝景芳这句话,有段时间极大鼓舞了我。
当我们和内心的「热爱」做了确认,剩下,就是坚持了。
5年也好,7年也好,不断的积累和沉淀,就会收获胡杏儿的「20年也不会被淘汰」。
因为,「流水不争先,靠的是绵绵不绝。」
宁静加盟第三季《浪姐》,又一次贡献了超多话题。
她是我们编辑部争议最大的姐姐,有人说她胜负欲太强,「过于精明」;也有人夸她负责聪明有担当,对待活儿贼认真。
但我想说的是,她真的太「敢」了!
敢挑战,第一次公演抽到高难度歌曲《情书》,自己上阵PK歌坛老将那英;
敢突破,明明是混影视圈的,两次参加女团综艺,第一次以第一名的成绩成团,48岁在台上唱跳自如;第二次开场就力压那英战队。
这跨界,跨的太成功了。
但在真实职场,大部分中年人都不容易做到。
我们总是会想——
我 都30多岁了,尝试自己没做过的事情,太冒险了。
就算我想冒险,但我的能力哪里比得上年轻人?
那些跨界成功的人,应该都是天赋型选手吧。
真的是这样吗?
崔璀的朋友,老喻,大学毕业投身房地产行业;40岁开始做起了公众号「孤独大脑」;44岁又去创办未来春藤学校。
一路走来,他不断换行业、换领域,都做得不错。
聊起个中方法论,老喻说:「如果我能够实现一次跨界,我就可以实现所有的跨界。」
因为在他看来,行业可以换,职业可以换,能越换越好的基础,是认识到自己那些稳固不变的可迁移能力。
这样的能力,是基于优势之上形成的。
比如老喻,他是一个做题爱好者,喜欢解题,他有分析力。 分析力优势突出的人,非常在意事情的来龙去脉,善于在复杂中梳理清楚逻辑脉络。
这种拆解和架构的能力,体现在老喻从事的每一份工作中,不管是做投资还是写「孤独大脑」公众号,老喻的事业几乎都是围绕着「做决策」展开的。
这就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这样的规律,在宁静身上同样清晰。
搞女团,穿队服,练唱跳,宁静嘴上说着「不要」、「我拒绝」,但只要一旦开始做这事了,就跟上了发条似的,非常拼,而且特别想拿第一,有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
第一季,练《人美路子野》的时候,宁静决定尝试高难度舞蹈,练到崩溃,还是停不下来,一边打电话给助理安排速效救心丸,一边拉着王霏霏给她抠动作。
第三季,刚开场就和那英比唱功,被高难度歌曲折磨到崩溃,但还是咬牙拼命练,一个人的时候唉声叹气,但到团队里却加油鼓劲。
你会发现,她嘴里永远离不开的几个词:超第一,要有野心,要赢。
这就是成就驱动的人的特质,对他们来说,「做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才是最有吸引力的。
所以,要不要跨行,要不要挑战新工作,年龄上的劣势从来都是假问题,真问题是: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选择和设计职业的前提,是对自己要有清晰的认识。
今年,是浪姐的第三季了,每一季都有剧评号唱衰——规则陈旧,女性撕逼,选曲糟糕;
但每一季、每一期都有超高的话题度。
我在想,大抵是这些30+、40+甚至50+姐姐自信奋发的模样,让生活不那么容易、被社会时钟逼得想要缴械投降的中年人,看到了一丝光亮:
原来,我们不必担心年岁渐长,中年人,依然有自我建设的力量。
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说得更直白,他说「35岁的人最有价值」。
他体察了人世的炎凉,体察了各种苍茫,热烈地追求过很多东西。 学也上了,工作也做了,恋爱了结婚了,孩子都有了等等,人生基本的都体验过了一遍。所以会发现自己应该怎么生活,生命应该怎么去对待。
他还分享了一位40多岁全职妈妈重返职场的真实故事。
这位妈妈大学毕业工作两年就步入婚姻,成为全职太太。 孩子大了以后,自己的时间变多了,她起先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干点什么。
然后回想自己小时候喜欢画画,看到不同颜色的碎布拥在眼前,她对生活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就下定决心学做布艺。
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大街小巷转悠,去各种布店要来碎布,回来就搁在地板上东拼西拼。
在难得悠闲的日子里,她学习了色彩学、构造学,与布艺相关的她都学了不少。
一个中年女人,就这样,变成了日本特别杰出的布艺家,不仅在电视上开专栏,教授课程,还慢慢做出了自己的品牌。
所以,《乘风破浪》说:「三十而悦,平凡而后勇。」
我还要说:「四十而毅,自知而不馁。」
祝愿看到最后的你,也能踏过千层浪,骑鲸追梦。
永远相信中年人自我建设的力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