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讯社青海班玛讯(特约记者 才让 通讯员 张远志)青海班玛县坚持守住生态底线不放松,努力把地域短板变成经济发展的“潜力板”,依托当地绿色生态资源、红色革命历史和金色文化底蕴,确立“三色班玛”建设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寻求乡村振兴与“三色班玛”建设契合点,走出具有班玛特色的“三色”蜕变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坚持绿色理念,全力推动产业发展之路

一是农业基础更加牢固。全县播种农作物6000亩以上,同比增加1800余亩,种植马铃薯430亩、种植蔬菜150亩。撂荒地复耕工作有序开展。牢守耕地面积红线,粮食生产的底线,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完成撂荒地复垦复种2153.21亩。二是生态畜牧业建设持续推进。继续推进高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生态畜牧业建设不断体质增效。全面完成投资4050万元实施28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购牛工作。投资892.2万元实施生态畜牧业产业化项目。投资1000万元实施生态畜牧业牦牛养殖基地续建项目已开工建设。投资1300万元实施生态畜牧业产业化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赛来塘镇、亚尔堂乡林麝、梅花鹿等养殖项目正在积极协调落实。三是羊肚菌、藏雪茶、红色泉等特色产业成绩喜人。依托青海民族大学药学院林鹏程教授等10名专家建立了班玛县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重点对藏雪茶、羊肚菌种植加工给予科技服务。进一步加大羊肚菌种植规模,完成江日堂乡高原菌种产业基地羊肚菌种植15.83亩。藏雪茶荣获国家“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投资500万元建成1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4个乡级服务站点,分别在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电商平台、国家扶贫“832”、青海扶贫“青品汇”平台上开设了“班玛藏雪茶官方企业店”,将藏雪茶产品上线网络平台进行销售。目前,藏雪茶销售额达20万元。四是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得到推广。实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5000亩,采购有机肥500吨,保持全县化肥农药“零使用”。按时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3万元。投资225.8万元购买农机具90台套,进一步加大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弘扬红色文化,扎实推动旅游发展之路

为开发和挖掘好这一宝贵的红色资源,班玛县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对红军长征经过班玛的研究,把与红军长征有关的红色足迹、红色记忆、红色启示、纪念红军在班玛作品选编辑成册,出版《中国工农红军在青海》《红军长征在班玛》《红军长征来到班玛的故事》《班玛藏区的红色记忆》等书籍,大力弘扬红色传统文化,对内学习交流、对外沟通宣传推介“红色班玛”,不断提升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营造了关心红色资源、宣传红色资源的浓厚氛围。红军沟积极申报并成功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百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全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及全国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项目。同时,不断增强“红色旅游”发展后劲,对红军沟纪念馆进行升级改造,丰富教育载体,打造高原红色教育基地。积极申报将王柔村列为第三批青海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挖掘金色底蕴,推动民族特色发展之路

依托民族团结、人文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力保护和传承具有民族特色的格萨尔文化、藏家碉楼建筑、民间手工艺等民族文化遗产,鼓励支持民间藏戏团、原生态歌舞等典型民族艺术,全力打造“金色班玛”。一是依托文化产业园,挖掘“金色文化”。投资600万元,建成总面积1641平方米的“三色班玛”金色藏文化产业园,入驻了3家公司和2家民族特色手工艺加工点,大力发展金色文化,唐卡、面具、黑陶、藏香、雕刻、藏饰、服饰等一批特色新产业得到不断发展壮大。二是依托文化资源,发展“金色旅游”。按照“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思路,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金色班玛旅游品牌。经过积极申报,江日堂乡格萨尔民间艺术团获得国家文化部、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的“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灯塔乡班前村被国家住建部和文物局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村。;2015年班玛县“三色班玛”锅庄队受邀参加第四届中国藏族锅庄舞大赛夺得第一名,2016年“三色班玛”锅庄队应邀参加2016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艺术节’开幕式文艺汇演。三是依托民族艺术,推动“金色创收”。鼓励和支持民间藏戏团、原生态等典型民间艺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培训方式,加强青年牧民民族舞蹈与弹唱等文艺培训,进一步提升创作水平和文艺演出质量,拓宽就业渠道和脱贫致富门路。知钦乡、马可河乡分别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筛选具有一定文化热爱文艺的20余名青年组建民间文艺队巡回演出,马可河乡文艺队累计获取演出补助7万余元。四是依托藏式碉楼,传承“金色艺术”。为传承藏家碉楼手工营造技艺,在全力保护亚尔堂乡、灯塔乡原有藏家碉楼的基础上,积极挖掘藏式碉楼民间传承艺术,大力培训藏式碉楼建筑艺人,鼓励和引导广大群众传承古朴的建筑工艺,建设具有现代艺术风格的藏家碉楼,确保了藏家碉楼“金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值班总编 陌封 责任编辑 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