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果用一首诗来形容这一年,我大概会选李白的《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对很多人来说,这是艰难的一年,因此,我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藏在名句里的诗词密码》,重温这些深深影响了我的诗句,内心的感触是复杂和深沉的。
我对诗词产生兴趣,大概是在上初中时,当时我有一位朋友,她眉目俊秀,举止娴雅,思想也比我成熟许多。在我还是一个对感情一片懵懂的小女孩时,她已经可以饱含深情地诵读古诗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其实不懂这些诗词写的是什么,但我觉得她吟诵诗词的声音和样子都很美,像一幅沉静隽永的画。正是在她的“启蒙”下,我开始接触诗词,每天都在本子上写写画画,模仿她的样子诵读。
高中时,我迷上了《红楼梦》,尤其痴迷里面的诗词。于是,我的摘抄本上出现了林黛玉的《葬花词》《唐多令·柳絮》《秋窗风雨夕》,出现了薛宝钗的《临江仙·柳絮》《螃蟹咏》,出现了《红楼梦》里长长短短的诗句。那时,我是多愁善感的,与此同时,内心也有一种莫可名状的美好。
高三时,我仍在摘抄诗词,但范围已不局限于《红楼梦》。我大段大段地抄写《长恨歌》《春江花月夜》,还喜欢上了情调悲伤的诗。高三的氛围是压抑的,那些悲伤的诗歌就成了我宣泄情绪的出口。
春天,泡桐树开花后,满园青紫。当紫色的花朵从高高的枝头打着旋落下,我就在树下忧伤地想起杜牧的诗:“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秋天,西风萧瑟,我的心情也是凄凉的,踩着沙沙作响的落叶,望着天边缓缓坠下的夕阳,我就在心里默默品味杜甫的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如果说青春是惆怅、迷惘的,那么安放这青春之怅惘的正是诗歌。
进入大学后,我对诗词的喜爱达到了巅峰,每天都活在诗词营造的幻梦里,睁眼,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闭眼,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那种如痴如醉、亦真亦幻的痴狂状态,走出青春后,我再没有过此般体验。
时隔多年,回顾往昔,我发现,这不是我一个人独有的经历。事实上,年轻人爱诗是一种普遍的本能。诗展现的是灵魂无限广阔的可能性,而青春期正是人生最富幻想、可能性最多、最爱浪漫的阶段。
当然,诗词对我的影响不只是让心灵变得敏感,更为心灵注入一种坚韧、踏实的力量。当了解到杜甫在自己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还忧国忧民,关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时,我读懂了“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快乐;当了解到白居易冒着被政敌诋毁、陷害的风险,依然铁骨铮铮,写诗批判朝政时,我读懂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悲悯。
2020年,当全世界都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而陷入水深火热时,来自遥远异邦的寄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让我在重温古汉语的美好的同时,也感受到隔阂的消融,收获了暖意与清凉。
因此,诗词从来不是“象牙塔”,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坚实大地上盛开的花,是扎根于生活的泥土,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诗意。那么,我们今天该怎样读诗词?诗词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
第一,我提倡在当下的生活场景里读诗。诗词虽然完成于古代,反映的是古代的生活场景,但我们当下的生活,也处处都有古代的影子,也同样不乏诗词的意境,可以留心寻找。
比如,夏天公园里的荷花开了,是不是可以回想一下课本上学过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比如,出门旅行,来到杭州西湖边上,是不是可以留心一下有关西湖的诗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明代张岱《湖心亭看雪》)。诗歌是对生活的重新发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诗词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它变成鲜活的生命体验,这才是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
第二,我建议回到古人的生活现场去读诗。古人和今人生活的场景有很大的变化,然而,人性从古至今却变化不大。因此,读诗词时,不妨设身处地代入诗人的处境,以沉浸式的体验来读诗,从而对诗人有全面的理解,对人性有更深的体察。
比如,以前读纳兰性德那首著名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我只把它当成一首普通的爱情词、怨情词来读,直到我了解了纳兰性德的生平,知道“馆选失败”对他理想、信念的打击,我才明白:这首词并不是单纯的爱情词,而是寄托着深深的人生失意的隐喻词,词中负心的情郎、被抛弃的女子,都是有象征味的,代表了冷落自己的君王和理想幻灭的人生。
因此,当下大语文教育提倡 “知人论世”要求的正是让学生在读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全面了解作者生平,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
第三,我建议大家多发声去诵读诗词,从而更好地领略诗词的音乐美。
大家都知道,中国诗歌在诞生之初,是和音乐紧密相关的。《诗经·国风》最早采集的是周朝各地的民谣,这些民谣是能唱的;词在刚兴起的时候,是歌曲的歌词,也是可以倚声歌唱的。只是随着诗词的发展,它们渐渐更具文学性,而与音乐分道扬镳,这才慢慢变成了只能诵读、书写的文本。
不过,诗人作诗、填词仍要遵循一定的韵律规则,这些规则让诗词依然不失音乐的律动和美感。因此,养成诵读的习惯,可以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此外,对于想要学好古诗文、提高语文成绩的学生朋友,我的建议是可以多背诵名篇佳作。无论你是想考个好成绩,还是单纯想多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都离不开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和文学积累,而储备和积累,没有太多捷径,就是读、背,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慢慢掌握。
记得读大学时,为了更好地学习《论语》,我把《论语》从头到尾读了三遍,其中还手抄了一遍。这种“笨功夫”看似费力不讨好,但多年后才显出真优势。毕业后参加了工作,曾经泛览过的很多书的内容都忘掉了,只有《论语》里的句子,很多我还能背下来。
学习诗词道理也一样。我在《青年文摘·彩版》杂志上撰写原创诗词鉴赏专栏“名句的出身”,已经坚持了12年,写过的诗词近300首,且少有重复,别人问我是怎么做到的?我常开玩笑回答:“我脑子里有个诗词数据库啊!”而之所以能建立这样一个“数据库”,也没什么神奇的,就是一首诗、一首诗背、记,平时读书、看杂志也会留心,只要看到好的诗词、句子,就随手摘录下来,存在“数据库”里,年深日久,也就颇具规模了。
因此,诗词学习并不难,慢慢积累就有收获;诗词学习也非常值得,可以帮你开启诗意的大门,领略更多人生风景,提高修养和心灵境界。而且我看到,当下在B站等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上,很多人创作了很多有意思的“古风音乐”“古风舞蹈”“古风漫画”,表达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我觉得十分欣慰。
虽然这样的“古风”和真正的“古风”有出入,不过,融入现代元素的“古风”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也不失为一种艺术的创新。而学好传统文化知识,打牢根基,再加上年轻人活跃的创造力,我相信古老的传统一定会焕发勃勃的生机。
最后,本书能够顺利出版,我要特别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刘霜老师、青年文摘杂志社的杨润秋主编、本书特约编辑周玲老师、朋友孙建立!感谢她们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机会,做了大量细致而辛苦的工作。至于本人,才疏学浅,深感惭愧,书中若有舛误之处,欢迎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来信商榷请发至电子邮箱:2726924880@qq.com,再表感谢!
常迎春
2021年6月20日北京
一
中国青年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从大众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入手,串联起50首中华优秀古典诗词,在知识解读和审美赏析中,走近一位位诗人。这些诗词囊括了中小学教材中出现的大部分著名诗人的作品,采用知人论世的讲解方式,将诗词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地理知识和哲理内涵等,都介绍清楚、阐发准确。另一方面,本书抓住诗词的风格流派、语言特征,进行审美赏析,带给读者美的感动和启发。本书语言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富含趣味,配以知名漫画师小林的古风插画,既适合中小学生作为课外拓展材料阅读,也适合广大诗词爱好者欣赏。
//作者简介:
常迎春
清华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硕士,青年文摘杂志社资深编辑,喜欢历史,热爱诗词,在《青年文摘·彩版》杂志长期撰写诗词鉴赏专栏“名句的出身”,曾给北京八中的学生开设古诗词赏析课,著有畅销书《丰子恺漫画古诗文》,有微信公众号“常小仙”。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合作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梁晓声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