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4年,专研中国美术史的史岩先生来到甘肃武威,他决定冒着坠入悬崖的危险,腰系绳索进入天梯山峭壁上的洞窟。就是在这一次冒险中,他发现了自唐代后从史料中消失的神秘皇家石窟。

那个连名称都不再有人提及的中国石窟鼻祖,终于在1600多年后重现在世人面前……

01

残破的皇家石窟

公元412年,匈奴出身的北凉国王沮渠蒙逊迁都凉州,这位习惯于打打杀杀的国王,却极度崇佛。统一河西走廊后,他在各地大兴寺庙、供养高僧译经传法,甚至还建造了独树一帜的北凉皇家石窟。

西秦建弘元年前后,北凉国正处在开窟造像的高潮期,与西秦同时代的北凉造像是怎样的面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岩先生

中国美术学院的何鸿副教授二十多年来一直埋头整理甘肃石窟文献。他的导师史岩先生曾用脚步丈量过河西、陇右的大小石窟,留下了很多珍贵资料。

何鸿带着导师史岩在20世纪50年代考察天梯山石窟时拍摄的旧照片,来武威实地考证。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 何鸿:

从史岩先生考察天梯山石窟的一些信息里面,我们可以发现,天梯山石窟的背景,是我们现在所谈到的北凉石窟或者叫北凉模式的一个雏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4年,史岩先生路过武威,他冒险进入天梯山石窟,第一次对所有洞窟做了详细勘察

他得出结论:天梯山石窟是沮渠蒙逊首先创建的,可是他的石窟现在已无迹可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震塌处示意图

一心想让佛法永固的沮渠蒙逊万万没有料到,他选择的南山恰好处于一条地震断裂带,历史上多次遭到地震破坏。史岩到来前,天梯山石窟刚刚经历过1927年大地震的摧残,只留下13个残破的洞窟。

天梯山的北凉皇家石窟身份刚刚被学界确认,接踵而来的大搬迁又让它面临生死考验。

直到今天,60多年前参与天梯山石窟拆迁的敦煌研究院修复专家李云鹤先生还不肯退休,仍与深山大佛为伴……

02

大佛”新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并不知道,眼前的这座庄严的大佛像,20年前却是另一个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尊大佛的胸部以下,弟子、菩萨、天王的脖子以下都在水中浸泡了几十年,大部分表皮泥层都剥落了。

1998年,李云鹤已经到了退休年龄。这一年,天梯山石窟大佛修复工程启动了,他被敦煌研究院返聘回来,主持这项修复工程。

当时,一直跟着他做塑像修复的儿子李波,已经成了敦煌研究院的技术骨干,父子俩共同挑起了修复天梯山大佛的重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他们手中只有几张20世纪50年代的黑白照片,而且都不是很清晰的远景。用平面照片修复立体大佛,尤其是修复已不存在的大佛头,更是难上加难。

敦煌研究院保护所原副所长 李云鹤:

我就拿那个小照片,它把我难住了。因为搭起架子来以后你看不着(塑像全部),不像现在修大塑像把这个空间留下了,我要站远看一看,这个比例对不对,协调不协调。那时候都搭起架子,前面是水,你没退路,最后没办法了,我说硬着头皮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子俩试着把只有邮票大小的旧照片放大到极限,再对照大佛头像的残存部分确定实际尺寸,成功破解了佛头的立体成像问题。他们严格按照古代的材料和工艺流程开始了大佛的修复。

敦煌研究院保护所原副所长 李云鹤:

土里边有盐分,盐分对于保护塑像是破坏性最大的。我们要把盐分全都漂洗掉。我说我的土比你一斤面粉还要贵,你想我要用多少纯净水去洗它。

修复后的佛头和佛身浑然一体,千年大佛在李云鹤父子手中重获新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幅幅病害缠身的壁画,一个个残肢断体的塑像,在他的精雕细琢下奇迹般地起死回生。六十多年来,这双手修复的壁画有四千多平方米,要知道,壁画修复的计算单位是平方毫米。

敦煌研究院保护所原副所长 李云鹤:

我就是给它看病的大夫,我有时候跟他们说,你看那些塑像,看那些画的菩萨、那些人物,在等着你呢,等着你救救它。它有病了,它就是不会说话,你不要虐待它,要善待它

像这画得这样精美的艺术品,在那个历史条件下,这么高的艺术工作者在这儿辛辛苦苦绘制出来的这么多的(壁画),通过我们叫它损坏掉,你说对得起祖先们吗?

各种文化交流碰撞诞生了独一无二的敦煌石窟艺术和凉州造像模式。佛教艺术率先在甘肃萌芽发展并传入中原,在中国北方形成了一条无比壮观的佛教石窟带。

沉寂了几个世纪之后,历尽劫波的内地石窟鼻祖正在被重新唤醒,它将与三千里石窟走廊上的十万佛陀,一起舞动袈裟,抖落尘埃,涅槃重生。

6月17日至20日

纪录大时代《中国石窟走廊》

四集连播,敬请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王鼎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