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76年,山东蝗灾肆虐,干旱异常,颗粒无收。曲阜老百姓塑造泥神,并排成大队敲锣打鼓抬着泥神到城里求雨。紫禁城中皇帝举行雩礼为天下求雨,圣府中的衍圣公则负责为曲阜百姓求雨。
(1)衍圣公下令,将圣府大门外东门的石狮子抬下来,放在路中间曝晒,并烧上香。因为,狮子是龙王的儿子,让它上天找龙王爷求雨。随后,衍圣公又派人到龙王庙烧香,直到降下雨才将石狮子抬上去。
(2)1907年,山东又遇大旱,老百姓再次进城求雨,又找到衍圣公。衍圣公命令将门东边石狮子抬下来曝晒,让它找龙王爷求雨,并派人前去龙王庙烧香。不料,这次却不见灵验。衍圣公随即命人一边用辫子抽打石狮子,一边派百户官将龙王庙中的龙王用铁索绑着抬到外面曝晒,并警告“几时下雨,几时放你回去。” 百户官回城还未到东南门,忽然天降大雨。百姓笑称“龙王爷宜恶不宜善,敬酒不吃吃罚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每年一过端午节,下一场透雨是最好不过的,如果直到五月十三还未下雨,紫禁城中的皇帝就要求雨。俗话说:“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皇帝求雨,再不下雨,就是要请铁牌。邯郸县城中有一井,井里有一铁牌,请出铁牌后,龙王爷才可能下雨,下雨过后,再将铁牌送还。
古代为农业社会,科技落后,生产力低下,农民靠天吃饭。大旱之年易生大祸,为使国泰民安,统治者极其重视雩礼,并定为大祀(最高的祭祀礼)。今年,北方很多地区长时间未下雨,或间断下点小雨,并未透地,导致刚刚种下的庄稼,因天旱枯萎死亡。如今,科技相对发达,生产力大幅提高,但天不降雨,水库无水,农民仍是束手无策。可想而知,古代农民遇到大旱之年的情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清,北京一家名叫云飞自行车行的掌柜子与四名店员在店铺门前合影。其中,一位店员展示了自家的云飞牌自行车。这辆一百多年前的自行车与现在的自行车外形相差不大。最大的差距是,没有后座不能载人,没有前挡泥瓦。当然,当时能拥有这么一辆不亚于现在的奔驰与宝马。
(1)自行车最早出现在中国大约在1868年左右。当时的上海出现几辆自行车,并被当作奇事登上报纸。
(2)当年,普通人家对自行车是可望不可及,非大富大贵之家不舍得买,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50两银子。这可是绿营兵4年的饷银,旗兵马甲一年半的饷银。
(3)当时自行车行虽然卖自行车,但并没有售后服务。一旦客户的自行车零部件坏了,自行车行不会修理,也没有多余的零部件替换。
自行车价格昂贵,没有售后服务,这也使得自行车进入中国后,并没有普及开来。即使是达官贵人,也很少尝试买一辆自行车。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这种自行车渐渐被淘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一位大户人家的洗衣仆妇正在忙碌着拧干衣服。洗衣仆妇虽然穿着素朴,但极其干净。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洗衣仆妇的洗衣用具又时髦又奢侈。
(1)洗衣仆妇身后有一块洗衣搓板,这比当时很多妇女所使用的洗衣棒槌实用又方便。
(2)洗衣仆妇手上的手摇拧干机更是少见,可将衣服中的水拧掉,又省力又加快晾晒。
(3)洗衣仆妇身旁还放着一罐进口的洗衣粉,当时很多普通家庭不仅没用过甚至没见过。
这名洗衣仆妇只负责洗衣服不会插手任何其他的事情。洗衣搓板、手摇拧干机、进口洗衣粉,让她在洗衣服中事半功倍。当然,作为一名专业的洗衣仆妇自己首先要穿着干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乾隆皇帝亲临曲阜祭孔,并钦赐周朝礼器十件,谕旨衍圣公孔昭焕要世守勿替。这十件青铜礼器在衍圣公府被称为“周十供”,排列顺序是:木工鼎、亚弓觚、牺尊、伯彝、父已卣、蟠夔敦、宝簠、夔凤豆、饕餮甗、四足鬲。
这十件供器在孔府中保存200多年,历尽艰险,屡遭天灾人祸,但每次都会逢凶化吉。
(1)公元1885年(光绪十一年),孔府内宅由于蜡烛烧着幔帐引起大火,连烧三天三夜,七座楼房全部化为灰烬,曲阜知县为求火神爷开恩,整整跪了三天三夜。很多字画、古玩、财物也一同被烧掉。幸运的是,孔府“十供”被抢救了出来。火灾后,曲阜城中有了消防队,名曰“天衣社”。
(2)1937年,日军侵华占领曲阜后,曾几次进入孔府要这十件珍宝供器。当时,孔府的代理奉祀官孔霅光回复道:”这十件珍宝在奉祀官孔德成南下时已经带走“。实际上,这十件供器已迁移埋藏。最终,日军没有得逞。
(3)1948年初,国民党败退时,孔府主事人孔灵叔将”十供“与金钟玉罄等文物运往兖州,准备南迁。此时,解放军围困兖州,将十供拦下,后因战事,解放军将十供运往青州山东省政府驻地暂存。后十供又回到孔府。
(4)1966年,文革初期,十供与金钟玉罄等文物被迁移到孔府西庚道锅炉房内,因当时锅炉已多日熄火停业,就将其藏在锅炉下炉道内,事态平静后,又迁到库房内保管。
1952年,这十件青铜器经过专家鉴定,其中三件是商代制作,七件是周代制作,商代有木工鼎、亚弓觚、父已卣,剩下的七件为周代制作。这十件青铜器似乎具有灵性,躲过一次次灾难,一刻也没有离开祖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济南天气奇热无比,达到四十多度以上。如今,只要足不出户,开着空调,吹着风扇,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度过炎热的暑期。可以说,我们比过去的皇帝更加享受。当年面对夏天的暑热,为有效避暑,皇帝们也是绞尽脑汁,想出各种避暑方法。
(1)在室内陈设冰桶。从御用的冰窖中取出天然冰放入冰桶内,可在室内散发出凉气。
(2)手转式与拉线式两种风扇,需要太监与宫女不停地手转或拉线,风扇才能旋转吹风。
(3)流水动力风扇,只有在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水木明瑟“中才能引水进入室内转动风扇。
(4)防暑药,每年端午节前,造办处的”锭子药作“将会照例给宫中做一批防暑的锭子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避暑香珠,一串串经过加工的手串,不需要装入荷包内,使用者可直接挂在衣襟上。
(6)夏天,早上9点将堂帘支窗放下来,防止热气进入,下午6点太阳西下,将堂帘子卷起,支窗支起,使凉风进入屋内。
由于一到夏天,紫禁城中就如大蒸炉一般,清朝皇帝都不愿夏天住在紫禁城内。康熙则常在西苑、南苑、畅春园以及承德避暑山庄处消夏,而雍正则长期住在圆明园,后来执掌大权的慈禧更是大部分时间在颐和园内垂帘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