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典型案例

周某某,男,32岁,教师。

初诊:2020年3月2日。主诉:咽中异物感半年,加重15天。

病史:平素吸烟、饮酒量多,半年前感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伴胸闷,腹胀,食欲不佳,经当地医院胸透、B超检查未发现异常,遂按慢性咽炎治疗,服冬凌草片,山豆根片等药物,病情时轻时重。半月前因过春节饮酒过多,致病情加重,再服冬凌草片疗效不佳,故前来就诊,现症见:咽中有异物感,胸闷,气短,腹胀,口干口苦,精神尚好,面色红润,语言有力,形体较胖。舌边尖红,舌体胖大,苔薄白,脉弦细。

中医诊断,梅核气(肝胃郁热,痰凝气滞〉。

西医诊断:慢性咽炎。

治法:疏肝和胃,清化痰热,行气利咽。

处方:理气消梅汤(自拟经验方)加减。

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香附10克,厚朴10克,紫苏10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知母12克,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射干10克,山豆根10克,甘草3克。

二诊 3月9日。上方服六剂,口干口苦消失,余症大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二诊辨证论治:脾胃功能健复,使痰浊渐得运化,气机升降有序;肝郁将疏,气机趋于通畅,热势消去,故病情好转。口干苦消失,故上方去清热养阴之知母,加砂仁12克温中和胃。6剂水煎服。

三诊 3月16日。咽中异物感消失,无特殊不适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三诊辨证论治:痰湿已去,脾胃功能正常,肝疏胃和,然紫苏多服泄人真气,故去紫苏,继服6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医对梅核气(慢性咽炎)发现较早

慢性咽炎属中医的梅核气病,多发于中年人,且女性多于男性。该病自觉咽喉有异物感,如梅核或痰块阻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咽部拘紧、干燥,有时隐痛,伴有胸闷气短等症,每因情志不舒、食刺激性食物、饮食伤胃或语言过多而症状加重。
中医学对本病发现较早,医圣张仲景在其所著《金匮要略 ·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说:“一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炙脔即炒肉片,患者自觉如炒肉片贴于咽喉,咯吐不出,用半夏厚朴汤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慢性咽炎常因情志不舒或胃部胀满而加重,且伴有胸闷气短、肝脉弦大等症,其病因病机主要是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横逆于胃,胃失和降,聚湿生痰,肝胃之气失其疏泄和降而上逆,痰随气升,痰凝气滞于咽喉而发病

咽喉是肺胃之门户,如肺胃蓄热,火热炎上,气血结于咽喉,局部可见充血色红,或有小米粒状肿块,出现咽干或隐痛。情志不舒,胃部胀满,胸闷气短,肝脉弦大,皆系肝气不疏、脾胃不和之象。因而慢性咽炎发病部位虽在咽喉,但其致病之机理,则为肝郁气滞、脾胃不和。气血痰湿随肝气上逆,结于咽喉而发病。

医圣张仲景对该病之病机早有卓见,在治疗上用半夏厚朴汤,其中苏叶、厚朴具有疏肝理气之作用,半夏、茯苓、生姜配厚朴以和胃,药物虽少,但切中疏肝和胃之机理,有根治该病之妙用。

孙之道医生在原方的基础上,扩大药物为香砂六君子汤去党参以和胃祛痰湿,去苏叶,改为枳壳、小茴香、乌药配香附、厚朴以增强疏肝理气降逆之力,并加清利咽喉之桔梗、牛蒡子、山豆根、射干。

理气消梅汤

组成: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枳壳、小茴香、乌药、香附、厚朴、桔梗、牛蒡子、山豆根、射干。

肺热咽干加麦冬、知母,并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情志愉快,可收到更满意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