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铁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位置不可替代。

但同时它也不是什么显眼的物件,所以关注铁锅历史的人并不是太多。

说道铁锅,宋朝初年才在普通百姓家中普及开来。 主要原因是北宋时期大力发展了炼铁的技术。

据史料记载,宋徽宗年间,全国人口达1.3亿,年产铁量则达到了900万斤,即4500吨。

当然这些产铁量与现在的年产量几亿吨相比,就有些微不足道了。

但在当时,这些铁的产量足以为老百姓铸造相当数量的铁锅,这也是在宋朝时铁锅能得到普及的原因。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掌握了炼铁技术,但当时的炼铁技术非常落后,铁的产量很少,而且价格昂贵。

甚至比金、银和铜还要昂贵。 所以一般人是买不起铁器的,只有少量的铁器在皇亲国戚之间使用。

宋代以前没有铁锅。 古人就不吃饭了吗?

想知道这个答案,我们需要先从原始人的饮食入手,一步步探究古人是如何用上铁锅吃饭的。

早期的人类,也就是7000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他们基本是不使用炊具的。

他们经常是直接生吃,无论是蔬菜还是肉类,与普通的杂食性动物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但一次意外让原始人品尝到了被山林火灾烧死和烤熟的动物, 他们发现熟肉的味道极其鲜美,所以他们也学会用烧烤的方法来获得熟食。

最初是直接用火烧烤,后来发现通过加热光滑的石板,也可以烘烤出美味的熟食。

后来原始人又发现,使用 “凹”字形的石板,不仅可以煎烤食物,还可以加水煮、炖同样可以获得熟食。

自此以后,人类的心中便有了炊具的雏形,开始想尽各种办法制作不同的炊具。

通过不断的实验,发明了陶器,主要有“鬲”(li,读二声)和“鼎”。

鬲是一个椭圆形的大壶,顶部有一个环形外缘,底部有三个支撑腿。 主要用于烧水和煮菜。

鼎也有三支脚,顶沿露出两个有孔的耳,便于用绳索悬挂起来。 鼎还有方形和圆形之分,主要用于烹调肉类。

这个时候古人的食物主要是煮熟的,一锅肉汤被认为是最好的美食。

到3800年前后的商朝,古人已经掌握了冶炼青铜的技术。

所以,这一时期鼎的材质由陶改为了青铜,跟着容量变得很大,这是古代炊具的重要突破。

又到了2400多年前的东周时期,又出现了另一种重要的炊具——釜(fu,读三声)。

釜也是由青铜制成,外形已经很接近锅的样子了。

秦末,为支援被秦军围攻的赵军,名将项羽下定决心,率数万兵渡黄河,砸炊具,砸帆船 ,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退路,从而一口气击败了秦军。

这件事就成了一个著名的成语——破釜沉舟,其实砸烂的炊具就是釜。

与之前的炊具相比,釜去掉了支撑脚,可以直接放在灶台上用。

这样离火源很近,就能吸收更多的热量,所以使烹饪效率提高不少。

但由于釜仍为椭圆形,除了煮、焖、炖之外,并不适合炒、爆和煎等烹调方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就是大约在1600年前,古人才把釜从中间一分为二,从椭圆形变成了半球形,将这种新的炊具命名为“锅”,材质也逐渐由青铜变为铁。

铁质的锅可以高温快速烹制,为厨师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在我国烹饪史上出现了一种一直影响后世的烹调方法的方法——“炒菜”,这种创新的方法极大地改善了食物的色泽和香气。

不过在唐朝,铁锅只是在王公贵族中普遍流行,但普通百姓家里是买不起的,仍然只能用之前的烹饪方法。

就这样老百姓们又等了几百年,一直到了到了宋朝,铁锅终于走进了普通百姓家,这才使得烹饪技术有了更广泛的传播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