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邓宇

中国社科院徐奇渊和东艳两位研究员推出的新著《全球产业链重塑:中国的选择》聚焦全球产业链重塑背景下创新性提出产业链国际竞争于完全自主可控的二元悖论,并从国际宏观和中国的产业链自身出发,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阐释了全球产业链重塑的特征和趋势,重点围绕中美的产业链竞争和冲突作了系统研究,同时就中国出现的产业链外移、区域重组等问题作了详细论述。从专著四大篇章和29个章节内容中可以大体窥见本书的厚度、广度和系统性研究视角。

本书中提出了国家产业链的“二元悖论”,即一个国家在某个产业链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与这个产业链的完全自主可控、不依赖进口,这两者难以同时实现。许多发达国家也强烈依赖于全球生产网络,而对于后发国家如中国而言,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对外依赖性也呈现上升趋势。这也可以解释,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科技自主创新也需要开放与合作,也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近期部分研究者非常关注中国出现的产业链外迁现象,尤其是印度、越南等新兴市场国家出口产业链的兴起可能对中国形成替代。本书回答了这一疑问,并认为中国在低端产业链的外迁主要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主动的产业转移,最终形成了与越南等国的贸易产业链互补,对越南的出口也主要以中间品出口为主。但是,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出口贸易在快速发展,因地缘政治风险、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中国沿海地区的中低端产业链可能会加快外迁,区域贸易重组和产业链内部转移是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点,应给予重视。

本书还关注到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既有影响力、也有脆弱性的一面,后者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中国在两成左右的高中心度产品中的出口并非具有绝对优势,存在替代性的可能;二是中国外贸的特征表现为出口商品需要进口中间产品的投入。从机电产品的进出口就可见一斑。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出口和进口商品中机电产品的占比分别为59%、42.4%,表明中国的这种“大进大出”的外贸特征。在评估中国的全球科技竞争地位时,本书也给出了两个观点:一是中国的专利申请在数量上具备优势,而核心专利数量的全球占比上升也非常快,但核心专利的占比仍偏低;二是未来的全球科技竞争应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国际科技合作的关系。

在回答了全球产业链重塑的背景和发展趋势后,本书就中国未来的产业链转型和发展提出了富有可行性和参考意义的三点建议:一是提升供应链多元化程度,加强与断供能力弱的国家与政治关系稳定的国家的供应链联系,充分利用外国资源和外国市场,并防范与美国联系紧密的国家的风险,提升供应链效率和安全;二是面对产业链外移、区域重组和产业链内迁,既要系统梳理生产工序便利形成针对性政策,避免中低端制造业产业链“一刀切”或放任转移,又要掌握关键环节和核心领域,在对外投资布局时分散风险并掌握话语权;三是确保涉及国计民生、医疗健康等产业的基本产能保障,保障国内产业安全,改善国内营商环境,为吸引中高端外资外贸产业链布局创造有利条件,并通过促进中西部地区参与“双循环”来应对存量产业链外移。

《全球产业链重塑:中国的选择》的内容非常丰富,从三个层面厘清了一些重大问题:一是全球产业链重塑的发展态势已经基本形成,作为后发国家和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的后发国家,中国应认识到这种趋势难以改变,必须尽快从国家战略战术、企业投资布局以及科技竞争等不同层面加以应对;二是中美之间围绕贸易、科技以及产业链的竞争将是左右全球产业链变革的核心变量,不仅会对全球产业链体系上的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政策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会深刻影响区域贸易的发展格局;三是中国的产业链优势和脆弱性决定了未来在竞争中应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专注于巩固提升产业链优势,通过主动地变革和转型来适应全球产业链变迁和外部可能的冲击。

编辑 陈莉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