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丘锐妮
“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
作为古老的传统艺术之一,梅县提线木偶戏是技巧较高的一种戏剧,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深受大众喜爱。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情趣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梅县提线木偶戏在传承与发展方面遭遇困境。
为保护与传承这一文艺瑰宝,近年来,梅县区积极探索,通过创新木偶表演技艺、将其他艺术表演形式与木偶戏结合的方式突破局限。2017年,梅县区木偶传习所排演的木偶舞蹈《封箱》获广东省第七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金奖;2018年,该节目获广东省第六届岭南舞蹈大赛群舞非职业组表演金奖、作品金奖、创作金奖。秉承“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理念,梅县区还积极开拓人偶剧,创排木偶山歌儿童剧、课本剧,开展“种子工程”等,用多种方式探索,希望在悬着线的指尖舞出一片新天地。
“百戏之首” 精彩绝伦
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客家人称“吊线戏”。相传梅县提线木偶戏于明朝万历年间,由江浙地区经福建闽西上杭传入,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我国稀有的提线木偶艺术之一。
作为一种客家地区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梅县提线木偶戏是各种木偶戏中艺术形象最完整、动作表演最复杂、操作难度最大的木偶艺术品种之一。它善于表现童话、神话与科幻题材,“能人之所能,也能人之所不能”。2009年,梅县提线木偶戏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角色一般分为‘生、旦、净、丑、公、婆’六大行当,表演方式是‘唱’‘做’‘念’‘打’。”梅县提线木偶戏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巫启胜说。梅县提线木偶戏以演唱汉调音乐为主,间唱客家山歌或采茶小调,对白用客家方言,通俗押韵、朗朗上口。
记者在梅县区木偶传习所看到,提线木偶身高约70厘米,制作精美,雕刻与粉彩工艺独具匠心。据悉,传统的长线木偶与三条硬线、十几二十条两米多长的软线相连接,演员在三米多高的高台上一边唱词,一边提线操纵木偶,配合音乐使木偶做出各种神态、动作,讲述舞台故事。
据唐代杜佑《通典》载:“窟儡子,亦云魁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曾被称为“百戏之首”的木偶戏也在梅州地区流传了许多经典剧目,如《化子进城》《张四姐下凡》《凤岭缘》《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遭遇困境 创新突围
捻、转、绕、推,指尖悬丝控住小小人儿;唱、做、念、打,台前木偶做出百态人生。“上世纪80年代,是梅县提线木偶戏演出的黄金时期。”巫启胜说,当时剧团下乡巡演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经常要求加演,男女老少齐聚台下,目不转睛地看“木偶做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情趣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梅县提线木偶戏遭遇观众减少等困境。这该如何破局?“创新。只是靠传统,发展很难,我们必须要创新。”梅县区木偶传习所负责人赖瑜明说,之前为了更好地发展梅县提线木偶戏,将长线木偶改为短线木偶并积极寻找演出市场便是一种创新,“梅县提线木偶戏要发展,就要多走几条路”。
针对市场需求,梅县区木偶传习所将木偶戏与其他艺术表演形式结合在一起,通过木偶加舞蹈、书法、变脸、人偶等形式,创新排演了木偶杯花舞、木偶写书法、木偶会变脸、木偶能喷火等节目,让木偶戏的表演更加生动,形式更多样化,跨界创新打造“木偶IP”(IP:原意知识产权,延伸为能带来效应的品牌或产品)。其中《变脸》获首届中国木偶展演金奖,木偶舞蹈《封箱》获广东省第七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金奖及广东省第六届岭南舞蹈大赛表演金奖、作品金奖、创作金奖。
为了更好地吸引观众,梅县区木偶传习所还在木偶戏中加入卡通元素,接连推出《超级校园》《三只小猪》《白雪公主》《海族总动员》等多部大型人偶剧,这些剧目一经推出就受到观众尤其是低龄观众的热捧。其中《海族总动员》获得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剧目三等奖。
这样的创新让小观众们开始喜欢木偶节目,并对提线木偶有了深刻印象。为培养更多观众,梅县区木偶传习所主动走进校园、社区、村镇,通过“送戏上门”“非遗进校园”等方式传播梅县提线木偶戏的魅力。其创排的多个剧目与丰富的综艺节目,使古老的木偶戏艺术焕发出新风貌,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
培养人才 注重传承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如何在创新的同时保护传承传统技艺?“关键在人才培养。”今年67岁的巫启胜说,他非常乐意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年轻一代。在巫启胜和其他老一辈艺术家的教导下,梅县提线木偶戏有了1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和5名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不动的时候是个玩偶,动起来就是艺术了。”在梅县区木偶传习所,正在练习木偶技艺的梅县提线木偶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陆怡婷说,她在16岁时就对梅县提线木偶戏产生兴趣,即使每天要不停地练臂力,要用一根手指灵活地控制两三根线,也不觉得辛苦,“因为将梅县提线木偶戏传承下去是一种使命”。近年来,不少梅县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都自发在新媒体平台传播梅县提线木偶戏之美。
为了更好地培养艺术人才,梅县区木偶传习所采用“师带徒”和“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夯实人才储备基础,提升艺术人才专业水平。除了巫启胜,梅县区木偶传习所还邀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崔克勤、木偶大师金雕进行木偶戏培训授课,并选送一批传承人到外地参加木偶培训学习与制作,同时,在梅县当地实行“种子工程”,培养艺术苗子。日前,梅县提线木偶戏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黄锦涛表演的木偶戏《蓝继子》选段,荣获广东省第十届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木偶皮影赛区)银奖。
“今年我们准备推出一期木偶山歌儿童剧《哪吒闹海》,将梅县提线木偶戏与松口客家山歌两项非遗结合起来。”赖瑜明说,在创新传承的路上,他们从不停歇,在保留并升级经典剧目《化子进城》的基础上继续重排传统剧目,也创排新戏,计划打造一批既能进校园、又能进市场的“课本剧”,如《司马光砸缸》等。与此同时,梅县区木偶传习所助力梅县提线木偶戏的研究、搜集与整理工作,出版了《走进客家提线木偶戏》等相关专业书籍,传播推广梅县提线木偶戏的技艺与艺术成就。
目前,梅县提线木偶戏仍然面临“传统木偶制作难”“自提自唱人才缺乏”等问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坚守与传承的道路上,历经数百年沧桑的梅县提线木偶戏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正徐徐展开更新的篇章,“我相信,梅县提线木偶戏一定会越来越好。”巫启胜说。
【链接】
《海族总动员》:首部梅州本土创作的人偶剧
由梅县区木偶传习所创作的《海族总动员》,是首部扎根于梅州本土创作的人偶剧。它虽是人偶剧,却与木偶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剧大量采用了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等非遗元素,让观众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梅县区木偶传习所负责人赖瑜明表示,该剧从剧本、音乐到舞美等方面都是原创的。
剧中,演员们举着杖头木偶出场,赋予了该剧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气息。据了解,《海族总动员》主要讲述的是一群生活在海底世界的海族们,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园团结一心战胜“坏人”的故事。生动有趣的情节、充满教育意义的剧情,每逢演出,都能牢牢吸引全场小朋友的目光。
“以传统的杖头木偶表演为特色,以人偶表演为创新,加入话剧、歌舞剧等元素,以及现代的声、光、电、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全剧用到的木偶就有二十多个。”赖瑜明介绍,《海族总动员》曾获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剧目三等奖,并多次应邀到各地演出。(赖嘉华)
【点睛】
巫启胜:融合不同元素,让传统戏剧擦出新火花
木偶戏(梅县提线木偶戏)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9年入选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这项省级非遗的传承人,巫启胜“师承数家、旁及百家、自成一家”,手指翻飞间便使木偶达到“上天入地”的艺术效果。
初见巫启胜,是在梅县区木偶传习所内。他那爽朗的笑声、洪亮的嗓音,让人印象深刻。“每天晚上我都会哼上几句,一是个人爱好;二是要保持唱功。”虽已退休,但巫伯对木偶戏仍保持着最初的那份热爱。
1978年,巫启胜考入梅县区木偶传习所(原梅县木偶剧团),训练非常刻苦,每天早上五六时便起床练习木偶技艺,表现优异,提前转正。此后,巫启胜经常向老师傅讨教木偶戏的要领,学习练声、提线、击乐、唱腔,不多时便成为剧团里的多面手。“通过提线操纵,木偶能做到人无法做到的‘上天入地’,这就是木偶戏剧的魅力所在。”现场,巫启胜展示了一段木偶表演,在他的手里,木偶“嬉笑怒骂”一应俱全。“我带学员的时候,让学员们日常练习由繁到简,先从复杂的练起,再练简单的更得心应手。”巫启胜说。
为了让木偶戏的普及率更高,巫启胜还和剧团其他人员对操纵木偶的长线进行了缩减,传统的提线木偶往往由10多根2.5米的长线在3.5米高的天桥立体舞台上表演,对场地的要求比较高,而今他们拿到景区和学校等地去演出的木偶线一般长1米,方便了运输和表演,也拉近了观众和表演者的距离。2013年春节,应广州天河区的邀请,梅县木偶剧团到广州天河区花市演出20天,共计60多场,场场爆满。同时,巫启胜表演的《变脸》开创了全国提线木偶变脸先河,变脸绝活惊艳众人。2014年,巫启胜的《变脸》代表广东省参加在河南开封举办的“中国首届木偶展演大赛”,并荣获金奖。
“现在喜欢传统提线木偶的人不多了,我们要通过融合不同的元素,创作出观众喜爱的作品来。”巫启胜说。谈及如何让“老”非遗得到“新”观众的喜爱,巫启胜认为,传统的木偶戏表演剧目要坚守,但可以融入更多元素,与时俱进。让提线木偶喷火、用造型更新颖的木偶人物、木偶剧与儿童剧结合、精简较长的剧情等,目前市场效果都不错。
“非常赞同对木偶戏的开拓创新,让传统戏剧擦出新的火花。”巫启胜感叹,守住传统文化不是一味地墨守成规。他很期待看到木偶戏与更多现代的东西融合。观众喜爱,就是最大的满足。(赖嘉华)
【概览】
6月12日,梅州梅县区2022年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示展演活动在梅县区图书馆举行。活动现场,松口客家山歌《竹叶撑船你爱来》、竹板歌对唱《非遗文化系民情》、梅县提线木偶《县官升堂》等节目轮番上演,将非遗艺术带进群众生活,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6月10日,嘉应学院林风眠美术学院2022届学生优秀毕业作品展开幕式暨刘济荣奖学金颁奖仪式在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举办。
日前,蕉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在南磜镇石寨村挂牌成立,旨在进一步传承弘扬非遗传统技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6月8日,梅州市文联、梅州市文艺志愿者协会组织4名文艺志愿者,到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学校——大埔县大东镇实验学校、高陂镇北坑小学、高陂镇逆流小学,开展木偶、剪纸、民族舞等文艺培训活动。(赖嘉华)
主办单位 /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