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本人在探寻弘扬陈文龙精神之路时,更多着眼于他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忠廉爱民的家国情怀,文武全才的状元本色等诸多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质,较少从他作为海神的角度去挖掘和思考问题。今年,为了参加“海峡文化与经济发展论坛”,我开始从“水部尚书”、“镇海王”这尊海神的角度,思考陈文龙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11月4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讨论海丝之路战略时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近睦远交,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习主席的这一指导思想,为我们探讨和思考当代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提供了明晰的方向。
陈文龙是在宋代莆田海洋文化氛围中成长的一代英杰。在宋代,莆田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就是凭借江海优势,使莆田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始发港口,通过发展海外贸易,促进莆田经济的发展。那时候,陈文龙的出生地白湖渡,凭借着木兰溪源出德化(据当年作溪船老船工的舅舅说,他们年轻时曾扳着溪船运货到德化。一说源出仙游西苑),跨越仙游、莆田,流向东海,在白湖形成江海汇流的优势,海船和溪船在这里汇集,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白湖市。而木兰溪因之不仅成为莆田人民的母亲河,而且也成为宋代莆田经济的生命线。
熙宁、元丰是宋神宗在位时的两个年号,又是兴化军境内的两座桥名。弘治《兴化府志》说:“熙宁桥,在城东南三里许白湖渡。此浮桥也。故郑叔侨诗云:‘结驷直通黄石市,连艘横断白湖腰。’此正指浮桥而言。”黄石是宋时兴化重要的商业中心,郑诗生动表述了熙宁桥的历史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后来白湖两岸交通得到了改善,建成了石桥,黄石跟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方便了。而元丰桥与熙宁桥一样,也几乎有着同样的经历。弘治府志记载:“元丰桥,在迎仙门外五里许,一名上杭桥。宋志云,旧为温泉渡,后为浮梁以济。盖浮梁造于元丰,故以‘元丰’名也。其曰‘上杭’者,杭与航同。昔此地海航所聚,故以名地,而桥因以名也。”也就是说,温泉渡和白湖渡一样,先后都曾经风光一时,各地海船停泊,樯橹云集,成为一个大市场,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莆田重要的航运码头。先时各地海船从木兰溪出海口进入,可以直达白湖渡,购买、收运通过陆路及溪船运来兴化特产;木兰溪上游下来的溪船,在这里接驳海上运来的海内外货物,分流到上游的各地去,这里便成为本地商人与海内外客商贸易往来的重要集散地。陈文龙的先祖陈贵(民间称之为“陈米牙”)就曾在白湖渡口从事粮食生意,因诚信经商而出名。1083年前后,木兰陂建成,拦截、蓄储上游来的溪流,使木兰陂下的温泉渡与当年的白湖渡一样,成为木兰溪上游来的溪船汇聚之处,也成为货物转运站之一。宋代,由于海上贸易的促进,当地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莆田和仙游都名列“望县”,即全国一流县。与此同时,莆田丰富的物产,成为出口的重要资源,桂圆、蔗糖、纸张、本土纺织品、陶瓷等都成为海内外贸易的热销货物。陈文龙就诞生在白湖渡这个连通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码头边,不免受到了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的薰陶。假如不是后来的战事,以他的经世韬略,他或许也可以为莆田海洋经济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然而元兵的铁蹄敲碎了木兰溪和兴化湾的溪海交响,也打断了多少雄才的经世之梦,一个满腹经纶和具有济世之才的陈文龙终于被强行逼上了“武龙”之路,毅然领兵抗元,并最终以身殉国;兴化的文化、经济乃至社会的发展也因之被停滞。而后来成为海神的陈文龙,他原名子龙和皇帝赐名文龙,其中的“龙”字,似乎注定了他与大海有着密不可分的缘分。
陈文龙作为状元出身的海神,他与海丝之路有着很深的渊源。他成为明清两代新科状元及官员二十三次出海册封琉球诸地的海上保护神,也成为郑和下西洋时,为郑和庞大航海船队保驾护航的保护神。福州万寿尚书庙是陈文龙走上神坛并成为海神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该庙旧址宋时称为“新美坊”,居“南台泗水之域”,前临台江码头,其后河道环绕双向流入闽江,树荫蔽日,环境优美,故福州人对其有“玉带环腰尚书庙”的美誉。该庙是南宋时期陈文龙担任闽广宣抚使时官邸所在地,元朝被毁。至明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令有司岁时到祭,勅建“宋陈忠肃公神祠”并敕封其为“福州府城隍威灵公”,这是陈文龙“生为名臣,死为神明”的开始。明永乐二年(1404)明成祖朱棣降旨该庙:“嘉公伟烈,特予褒封崇祀于福州南台泗水之域,敕封其为水部尚书”,清康熙三十年又敕封其为“镇海王”。《福建通志》记载该庙“明初建,祀宋陈忠肃文龙”,成为海内外陈文龙信俗的发源地之一。该庙门外陈文龙塑像下端有两个番将,昭示着这尊神灵与海外“番邦”之间的特殊关系。该庙殿堂内而今依旧摆放着一艘长二丈余的精巧官坐木舟,大殿上供奉着主神陈文龙及部将、水部诸司官、福州府下辖十县城隍及城隍二十四司官,然而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却是该庙供奉的特殊陪祀神——来自琉球国的“番将”。该庙内有一铁印,经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鉴定为清乾隆四十六年制,正方形,狮钮,篆刻阳文“敕封水部尚书扶主参政忠肃公印”。庙内历史上有许多请封、钦赐,以及官员题赠的牌匾。据史载:清康熙五十八年册封琉球正使海宝、副使徐葆光,诣庙请香护行,钦赐“朝宗利济”匾;雍正十年夏,钦赐“锡福安澜”匾;清雍正十二年闽浙总督郝玉麟题献“神灵赫濯”匾;清乾隆二年督抚李卫题献“御灾捍患”匾;乾隆二年巡抚卢焯题献“救民水火”匾;清乾隆二十一年册封琉球正使全魁、副使周煌在琉球小米山遇风浪,叩祷尚书公有应,钦赐“利涉百川”匾、清乾隆三十二年福建布政使钱琦题献“福荫南荒”匾;清乾隆四十三年春福建巡抚德保亲诣致祭,题献“海天利济”匾;清乾隆四十三年福州大旱,官民至庙祈雨显应,闽浙总督题献“忠国惠民”匾;清乾隆五十年福州知府李振文题献“海天砥柱”匾;清乾隆五十四年闽浙总督伍拉纳题献“节义文章”匾;清嘉庆九年福建巡抚李殿图题献“日星河岳”匾;清嘉庆十三年册封琉球正使齐鲲,副使费锡章,诣庙请像于舟供奉,回京复旨,奏神灵异,钦赐“效顺报功”匾及天后宫“昭佑孚诚”匾;清道光八年册封琉球正使林鸿年,副使高人鉴,回京复旨,钦赐“护国佑民”及“海澨昭灵”匾;咸丰七年钦赐“风恬佑顺”、“效灵翊运”匾。这些记载及文物都凸显了作为海神的陈文龙威镇海疆的辉煌,凸显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共济天下的优秀文化传统,印证了中华民族海洋文化所特有的“亲、诚、惠、容”内涵。因为,册封藩属国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与近邻国家关系中的睦邻传统,从冲绳至今每年仍举办“大清册封琉球国王”纪念活动就足可见当时中国对藩属国的亲睦、诚信、优惠、包容。而郑和庞大船队七下西洋,除了和沿途国家做生意,换回本国需要的物资和商品外,还给这些国家带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及工业、手工业特别是农耕技术,却决不占领那些国家的一寸土地,且不掠夺那些国家的一点物资。七下西洋,昭示了中华民族对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国家的重诺守信、合作双赢的外交传统,同样体现了亲、诚、惠、容的精神,这就是习主席所讲的“远交”。只要我们坚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所演绎的这种外交传统,就一定能使当今的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
明初郑和七次下西洋,明清二十三次册封琉球使团及海丝沿线国家的封贡贸易往来均要到万寿尚书庙致祭,祈求往返平安并恭请尚书公金身护航。马祖北竿尚书府为万寿尚书庙分灵庙宇,清康熙帝为褒扬尚书公常在海上显灵护航,加封其为“镇海王”(康熙四十二年)。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船队由闽江口直驶至万寿尚书庙前的左码头由尚书道入尚书庙恭请尚书金身安坐官船祈保平安。外国使臣由福州入中国时,使船停泊南台桥(今解放大桥)下的台江码头,由尚书道首先迎往柔远驿及贡厂。尚书道至尚书庙不足两百米,尚书庙至柔远驿及贡厂不足一公里。尚书庙及尚书道和柔远驿、贡厂周边的繁华展示了明清时期海丝之路的辉煌,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性遗存。
万寿尚书庙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集崇贤、神缘、商贸、涉外、民俗五类文化于一体,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尚书公不仅从明洪武以来,由皇帝褒封崇祀,而且受到各级文武官员的提请祀典、拨款重修、给银祭奉。是福州现存最早的陈文龙尚书庙之一,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特别是东南亚一带专家学者经常来庙考察、朝拜。该庙1988年即列入台江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陈文龙信仰”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万寿尚书庙确定为福建省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联系点,2015年列入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万寿尚书庙躲债戏”及“尚书公出海——送官船”民俗活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民众的心目中,陈文龙永远是一尊亲民爱民的神灵。作为深得民心的忠义名臣和民族英雄,在走上神坛之后,他依然深得民众的崇拜敬仰。因为人们相信,他定然会和在生时一样,亲民爱民为民。当成为海神后,他更是充当了水上谋生民众的保护神。福州民间关于尚书公的那些传说,万寿尚书庙的民俗活动,彰显了作为神祗的陈文龙的爱民形象。就以该庙每年除夕通宵达旦演“躲债戏”来说,据说当年下杭路有一生意人,一度家境破败,借债难还,那年除夕夜无奈跑到庙里躲债,向尚书公发愿如有一天发财,就演戏酬神并让穷人在这里度过除夕。次年他发财了,于是联合台江的商家募捐修庙塑神并为穷人做善事,就这样形成了每年除夕万寿尚书庙演戏的习俗,并有民谣“富家过年喜笑开,穷人年关最难挨,灯笼数簿觅无处,尚书庙里躲债来”。两年一度的正月十八日该庙举行尚书公官船出海活动,一则是为了尚书公回莆田省亲,二则是尚书公巡安四海,使舟航安妥。这个送官船民俗体现了作为神的陈文龙的孝忱和爱民,也体现了信众对尚书公的感戴。这一天还举行庙会、祈风科仪、太平法会、游神踩街等各种活动,在非凡的热闹中,充溢着的依然是海丝文化的因素。正是由于陈文龙身兼民族英雄和海神双重身份,因而深得历代官方的重视和民众的信仰。1993年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屈武题赠“民族英雄”匾。该庙大殿内有多根古柱,这些石柱原来刻有多幅出自名臣、学士之手的楹联。现存清太子少保、云贵总督林则徐手书题刻“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昭海澨,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仗神庥”联,清嘉庆十年福建巡抚部院李殿图联“魄绕冬青,当年成仁取义,无愧科名,一代同心文信国;音沉蟋蟀,此日御患除灾,著灵桑梓,九原疾首贾平章”、清光绪三年钦赐二品花翎闽安协副将杨廷辉手书题刻“信国媲科名,取义成仁,一阕采薇伸正义;天妃同里闬,报功崇德,千秋刺竹仰英灵”联,此外清道光丙申状元、册封琉球使、船政之父沈葆桢、末代帝师陈宝琛、民国福建省主席萨镇冰等名人楹联毁于动乱。庙内有古碑刻14方,碑质都是花岗石,其中竖碑11方,横碑3方。这些碑刻记载了万寿尚书庙的修建历史,记述了陈文龙生平事迹及他由人到神的演化过程,说明了尚书公信仰的广泛,反映了福州的地理变迁,特别是体现了福州商贸和对外交流的情况,从而彰显了福州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
探寻作为海神的陈文龙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挖掘陈文龙作为明清两朝出海册封,郑和下西洋,海上经商谋生者及普通民众的守护神的史料及传说,探讨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弘扬民族英雄陈文龙的节义精神和家国情怀;对于研究我国传统海洋文化的丰富底蕴,传承我国传统的海洋文化;对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开拓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对于谋划我国末来走向更广阔海域的海洋战略,无疑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作者介绍:陈天宇,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陈氏委员会副会长、莆田学院社会科学研究员、莆田市杂文学会会长、莆田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杂文学会联席会副会长,地方文化研究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