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二 十 四 节 气

日长之至

日影短至

至者

极也

故曰夏至

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在这天,妇⼥们常常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阳杂俎·礼异》:“夏⾄⽇,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浊⽓,防⽣痱⼦。

这一风俗传统目前在日常生活中已不是那么普遍了,但在炎炎夏日大家对于扇子的需求还是很强烈的,如果你没有收到友人赠送的扇子和清风,冯杰的《怼画录》里收录了他画的清凉,送给你。

在这里可以了解吴昌硕、齐白石画扇面的价格(大扇面二十万),苏东坡画扇的缘由,王羲之写扇的逸气,折扇、团扇的发展历程以及画扇的步骤……画扇面固然可以增加不少收入,但这终归是风雅之事,不掺杂名利上的东西才不辜负素笺风情。一起看看究竟吧:

夏至相关

画扇记

本文选自《怼画录》作者:冯杰

画家日课之中,大多不愿意去画扇。连拍卖行上也卖不上价。

原因是其过程零碎烦琐,操作费心,忽上忽下,颠来复去,拆扇装扇。总之,扇骨之狡猾大于泥鳅,不好拿捏。弄不好扇骨折断。因此只要不情感相怜,权势相逼,擒拿威胁画家,订货时他们多把画扇放到末位。

我有参考史料为证:

吴昌硕自定润格:堂匾二十两,楹联三尺五两,四尺六两,五尺八两,六尺十二两,横、直幅三尺十四两,四尺十八两,五尺二十四两,六尺三十二两,条幅视整张减半,琴条六两,纨、折扇、册页每件四两一尺为度,宽则递加。

吴昌硕为齐白石定的润格:四尺十二元,五尺十八元,六尺二十四元,八尺三十元,册页折扇每件六元。

1947年白石老人自书润格:“一尺十万,扇面中者十五万,大者二十万。粗虫小鸟一只六万,红色少用五千,多用一万。”数字吓人,其实都是“法币”,当时一个烧饼就要卖十万元,吃一顿饭馆要千万元以上。齐白石说说先吓死人。

三种画格里面,都把画扇放到末位。

苏东坡画扇,全是出于体恤民情的悲悯。“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宋朝使用的不是折扇,是团扇。折扇明代才大肆流行中国。要不,苏老不能把活干得这么麻利。折扇自明朝从高丽至中原大盛,苏东坡从来没有折叠过。存目在此,不知我掌握知识靠谱否?

我看到央视在播的电视剧里,一位汉朝宫女打开一把折扇也打开一道美丽的错误。常识不靠谱。

团扇好写,折扇便有点费事,操作时还要先去掉扇面,再展平,完毕后还要一一插到扇骨里,你不能散装送人。造成两岸骨肉分离。

画扇过程需要积累的经验。一位书家当年教过我如何插扇骨,折叠,倾斜,收扇。这需要细心,他说,心花不打紧,但不能眼花。

细算一下,从辰龙到乙未,我至今一共画过六把扇子,台湾一把,大陆两把(小荷那一年看猴子掉在动物园草地上一把后又补一把),瑞士一把,马来西亚一把,另一把秘而不宣,鱼一样从草坪游走了,去向不明,但我肯定它尚在世间。总之,扇子之渊源说不清楚但也一一算是都有了交代。

画扇难于写小小说,若无花里胡哨之诱惑,我一般不会面带羞涩去画扇子,甘苦寸心知。我宁可去写对联,写四尺整张,写八尺整张,写一平方公里大字,写“厚德载物”罢再“宁静致远”,我也不愿意去画一把小小扇子。

文章到此,已不可使用原名,干脆改《扇面不好画记》也。

附:

十把扇子

乙未仲夏,画商怂恿,和汴京作家晓林先生合作折扇十把。

荣宝斋素扇。甲面写张字,乙面画冯画,珠联璧合。有识者要接洽,定价每把人民币两千。一方家云:此二大师合作一次不易,一个槽上拴不住俩叫驴,咋骡子弄成驴价,卖贱了!

我崇尚笨功夫,河南人自古好使用一套“愚公移山思维”:子子孙孙,挖山勿躁,一把两千,一百把就是二十万,四十万把扇子就是、就是飞天了……用乘法。

接着继续推断(智叟这老人此时在哪里?):

掐指细算,一人一天吭哧瘪肚弯腰顶多画十把,还不加蚂蚱,不加蟋蟀,不加高兴时的喷嚏和尴尬时的咳嗽,画一百年方出三十六万多把,尚差近四万把凑整,还不能亲手安装扇骨,抚平扇面。想想早生华发,吾过半百,汝过半百,俩大师加到一块虚岁一百多岁,连骨头带毛称毛重三百斤。

顿时索然无味。

打开一把扇子就是打开一条北方的河流。怎样静心去写才不辜负素笺风情?

想想还数王羲之写扇逸气,他东床坦腹,阳光来了,是个好境界。他写《黄庭经》换鹅也是好。他不加入中国书协当副主席讨论平方尺更是好。

一把扇,一卷经,一群白鹅。游动着一群行草。

夏至养生

夏季阳气盛于外。夏至过后,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所以,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

编辑:夏宁竹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