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90年代初潍坊日报社发行队伍。张路田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办发行的第一天,凌晨5时,《潍坊日报》装车发行。张路田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初报社靠自行车送报

从创刊到1989年,《潍坊日报》一直是邮发合一。1989年7月,王继平被调到发行部,从1990年1月1日起报社自办发行,发行设有5条直分线路,直分乡镇49个,直分点210个。自办发行运营后,市直、县(市、区)直和乡直单位,一般能在当日看到报纸,发行量比上年骤增,发行费率降低到35%。

  走马上任发行部怀揣孤勇闯"禁区"

1989年7月,报社领导找我谈话,说要把我从办公室调到新成立的发行部搞自办发行。当时我在办公室干主任已经一段时间,对手头的工作驾轻就熟。而自办发行,我知道前面困难重重。当时有些好心人劝我别接这活。他们说,潍坊是自办发行的"禁区",所有自办发行成功的例子几乎都有一个特点:大城市小农村。而潍坊的情况正好相反,农村占大多数,城市发行仅占一小部分,别的不说,单靠招聘的一个发行员,往一个乡镇的二三十个村甚至五六十个村里投递百十来份报纸,路途远、任务重、待遇低,这工作怎么干?

但报社党委提出搞自办发行是经过多方论证的,也是出于报社谋求更大发展所作的决定。

我"辜负"了一些朋友的好意,没有一部车,没有几个工作人员,只有两间办公室和一部经常出故障的电话,我怀着一腔"孤勇",到发行部上任了。

  夜以继日一个月建十二个发行站

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我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夜以继日地工作。没有经验,我们便到青岛、烟台等地的报社学习,一切工作都是从零开始。其实,当时苦和累倒是次要的,关键是对这套工作不熟,感到困难重重。那时,仍有人认为潍坊日报社办自办发行不太可能。

但一个月后,情况改变了。全市建立了12个发行站,400多人的发行队伍展现在世人面前。之后,人们看到了更令人吃惊的奇迹:一年后《潍坊日报》这张四开四版的小报,从原先52000份的发行量一跃达到了72000份。

之后奇迹一再上演,第二年发行量达77000份,第三年便达到了83000份。而且,投递时效提前,质量提高,报款回收非常及时。

  发行员热情高涨,送报不计得失

一份份好成绩的背后隐藏着我们多少心血,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

当时乡镇的发行员为送报纸每天要骑自行车奔波100里至150里,跑几十个村,只为将100多份报纸送到读者手中。青州发行站站长叫贾世友,每天他都坚持骑自行车送报,甚至生病也没中断过。有时候病得太厉害,起不了床,他怕耽误了送报就让妻子去送。《潍坊日报》总是风雨无阻地按时到达读者案头。

坊子区荆山洼镇有一名18岁的女发行员,名叫杨永贞,多年过去了,但她的名字我仍然一口就能喊出来,因为她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每天清晨5时30分,她都会准时沐着晨雾在路边接报,然后迎着朝霞,将墨香四溢的《潍坊日报》定时定点送到读者手中。后来我了解到,杨永贞的父亲是村党支部书记,又是村办企业的负责人,家境相当优越。我问她发行员这么苦这么累,挣的钱又不多,为什么还干得这么起劲。她一笑说:"我就是喜欢这份报纸,闻到它的墨香,我就很满足,我常想,这么好的报纸,可得抓紧送到读者手中,想到这里,就什么苦什么累也没有了。"

直到现在,我还在内心深处感激那时的发行员们。他们拿的工资比济南、青岛等地发行员的工资低,却干着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还能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也激励着报社发行部的其他同志。那时,全市283个乡镇,我们每年都要满腔热情地跑一两遍,并且很多同志在大冬天都骑自行车下乡镇,三五天不回家是家常饭。

  送报首日遭遇车祸伤者仍以发行为大

1990年1月1日,是潍坊日报社自办发行的第一天。凌晨5时,报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郑岳伍来到整装待发的报纸运输车前——他是来领任务的,要跟车上线。随后,他便跟西线车上了临朐。但到中午12时,别的车都回来了,唯独去临朐的车没回来,让我们等得心急如焚。到下午时,他们终于回来了,司机和郑岳伍都受了伤,原来路上为躲车,送报车翻了,郑岳伍等人是打破车玻璃才逃出来的。我很内疚,郑岳伍却毫不在乎地说:"自办发行是大事,不要因为这件小事影响了情绪!"至今,这句话我还记忆犹新。

当然,干好发行仅有热情,光蛮干是不行的,我们还抓管理,制定了《发行站长职责》《发行员职责》等规章制度。每年对发行站两次考核,共涉及五大项100多条,每年还印发指导性文件100多份。对失职者按规定处罚,绝不拖泥带水,真正做到用制度管人。据初步统计,那时,我们的自办发行车每年每车都要行驶7万公里左右,相当于绕地球运行一周半。道道车轮划过,《潍坊日报》自办发行道路越发宽广。

王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