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潭头C弯短短480米的赛道惊险与刺激并存,乐趣与笑点共生。 唐美/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船是潭头乃至叠滘人挥不去、舍不下的“水乡情结”。 唐美/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年端午节前后叠滘龙船漂移大赛堪称“佛山一景”。 叠北社区/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弯所在的潭头村,是一座“依水而居,与水共生”的小村子。

走进潭头村

看叠滘龙船 弯大挪移

广东佛山南海桂城叠滘,公元1101年开村,900多年历史,当地水系发达,纵横交错,放眼珠三角甚至全国都难得一见,村名更是从“双涌”“双溪”“叠溪”再到“叠滘”一路演变而来。

叠滘之出名源于龙船,叠滘龙船竞渡始于明、盛于清,这里河道的平均宽度仅为6米,最窄处只有三四米,不能并船角逐只能单船计时,龙船在狭弯水道上比拼速度和技巧,计时最短时间抵达终点者获胜,每年端午节前后,叠滘龙船上演漂移大赛,吸引数万观众,堪称一景。

2017年“叠滘弯道赛龙船”被列入佛山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是全国唯一的弯道竞速民间体育项目,是力与美、技术与速度的合体,20多米长的龙船,三四十人的队伍,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共同发力,急速过弯的同时还要避开石磡(障碍物)、防止船身侧倾甚至翻船,那种紧张刺激,划的人和看的人都异常兴奋。

叠滘龙船分茶基直道、圣堂L弯、潭头C弯和东胜S弯四种赛道,其中难度系数最高的是C弯和S弯。C弯所在的潭头村,是一座“依水而居,与水共生”的小村子,借着看龙船漂移的时机,在潭头村游走一番,听村里老人讲一讲曾经的历史故事,也是趣事一桩。

1

刺激!一鼓过三弯

“第二文娱馆烧炮仗!”伴着鼓声、人声、喧闹声,叠滘龙船漂移第二十一届“潭头杯”锦龙盛会精彩登场。

清代客籍叠滘的夫子易瑞瑜写过:“双溪涌曲,端阳吊屈,龙船竞渡,明兴清盛”,叠滘龙船于1368年到1644年间兴起,1644年后更为盛行,龙船的船身长度一般是25米,中段宽1.2米,两头顺收狭到终端宽约0.4米不等,鼓架和大鼓设于龙船中段,从鼓架起向两端第七个坐位各设锣架一个,各挂铜锣一面,船头和船尾各设3个位用于控制方向,其余是“扒(划,方言说成‘扒’)手”位为20到40人不等,如果是锦龙盛装巡游,全船定员是64人,比赛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叠滘人认为扒龙船能驱病,能爽利精神。在叠滘,龙船竞渡可是比春节还热闹的盛大节日,观龙船赛,吃龙船饭,沾过“龙”气,小孩子也快高长大。

19支参赛队按抽签顺序出场,“烧炮仗”就是每支队伍开赛前的“标准动作”。随着越来越近的鼓点声和“扒手”们有力的喊“号”声,龙尾在前的龙船眨眼间便漂移近前,又顺着潭头村李大宗祠对出的C形水道上演龙船大挪移,既要小心避开桥侧弯位的木桩,又要小心把握方向不要“煲”龙船。

“煲”,在叠滘语境中指“撞”,因水道狭窄,高速过弯时预判失误便容易撞船,龙头龙尾撞跌入水,甚至人掉下去都很常见。此外还有“沉”船,一个失控整船翻侧,扒手们瞬间如下饺子般跌入水中……

不过,就是要有这些“插曲”看扒龙船才更过瘾,没有观众配合“呜呼唏嘘哎呀”喝彩的龙船竞渡是不完整的,速度与激情是力量之美,而“煲”或“沉”船后的不放弃,尤其是把沉船翻过来,舀出船中的水,再起鼓,重开航,坚持完赛,更是竞技精神的本质表达。“宁煲烂,唔扒慢”,叠滘龙船的这句经典也正彰显出“敢为天下先”的岭南文化超越传统的群像精神,不放弃,永向前。

冲过C弯,在水道上压停船身,改龙头在前,再度冲向C弯,避开木桩,向终点冲线——潭头C弯短短480米的赛道,考技术,考反应,考爆发力,考队员之间齐心协力的配合,更考竞速,惊险与刺激并存,乐趣与笑点共生,难怪每年吸引无数人前往观战,不身临其境感受不到那种独特的激动和愉悦。

2

阵势!老公扒俾老婆睇

叠滘历史上有二十四坊,河涌环布,家家开门便是“一河两岸”,男人扒龙船是至爱,妻儿街坊一同在岸上观看助兴,由此衍生出“叠滘龙船真阵势,老公扒俾老婆睇”的顺口溜,直到今天也还在坊间流传。

有句俗谚说“抬轿入窄巷,无弯转”,但在叠滘扒龙船,却是“有弯转”,别处赛龙舟,齐头并进逐浪争先,而叠滘弯多浅窄,并进不得,只能智取,用转弯避角的巧妙战术取胜,寓意办法总比问题多,肯动脑,良策对,勇者胜。

潭头村最初叫“凼(‘当’音)头坊”,是因为历史上这里是个大海湾,东面是茫茫大海,水退时留下大片沙地,当中有个大水潭,古人称之为“凼”。在这个“凼”的周围日渐形成陆地,开始建起房子住上了人,人们便以“凼头坊”呼之,后来觉得“凼”字太拗口,既不好读又不好写,遂改称“潭头坊”。

新中国成立后整个叠滘弃“坊”字不用,潭头便定名为“潭头村”,被村里人以“八叔”称呼的老人家讲起“古”来可以一直追溯到他们的先民时期:“我们祖上是甘肃陇西那一带的,宋朝时候就一路南下,先到了广州,在人民桥脚住过一阵,再一路来到潭头西约的李家村,百来两百年前靠着在这里的河涌打鱼为生,生活下来。”

扒龙船的历史在潭头村可谓一度“辉煌”,1983年潭头村就拿过佛山市汾江河龙舟赛冠军,那面“第一名”的锦旗现在还挂在村第一文娱室的墙面上,在一排各种锦旗中看起来毫不起眼,佛山本地业余摄影玩家唐美应该是最先发掘潭头村这一“辉煌”史迹的,“2009年,时隔26年,佛山市再办汾江河龙船邀请赛,我在潭头村看到这面锦旗,问村里一名长者有无信心再拿冠军?长者答:‘他们都没邀请我们……’”

但在潭头乃至叠滘人的心目中,龙船是挥不去、舍不下的“水乡情结”,一旦那约定俗成的锣鼓声和哨声在耳边响起,便心无旁骛,进退起止间,唯有龙船竞渡,代以传承,长盛不衰。

■新快报记者 陈斌 文/图(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