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后,关于高考分数的讨论,更是层出不穷。

那么你知道历史上高考分数最高的三个人,分别是谁吗?之后过得如何呢?

图片来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高分高能,回国报国

排名第3位的,是2004年山东高考状元王端鹏。

由于父母都是老师,温文尔雅又擅长教育,所以王端鹏自小就生活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生活环境中,养成了低调谦逊却又不失自信沉稳的性格。

自幼夯实的基础,再加上他本人后天的努力,最终促使他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他的裸考成绩达到了729分,再加上20分的国家奥赛一等奖加分,距离满分也仅差一分,最终在一番抉择后,他选择了清华大学。

王端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端鹏

在如今很多人的心中,“高分”往往都与“低能”挂钩,甚至有人猜测,这些学霸们生活上都不能自理。

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王端鹏在大学期间积极刻苦,与同学相处非常融洽,业余生活也十分丰富,在度过了4年的充实生活后,他顺利毕业。

求之若渴的王端鹏,并没有就此结束自己的学习生涯,反而是又考入了美国常青藤大学深造。

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他投身社会开始创业,在美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王端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端鹏

不过王端鹏并没有在美国享受名誉带来的利益,为了报效祖国,他毅然放弃了自己在美国的事业,回国加入到了中科院中。

从台前走向幕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高分子化学应用研究员。

周总理曾经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礼记》中也有云,大丈夫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的国家所需要的,不是那些读死书的“呆子”,也不是那些投效于他国的“精英”。

后者的危害甚至有时候比前者更甚,同为学霸的高杏欣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她出生很好,成绩也很优异,在高考后被清华大学的精密仪器系录取,国家出于信任,让她参加了北斗系统的研究工作,结果她是怎么干的呢?

为了谋取私利,在前往美国留学的过程中,她发表了一篇关于破译北斗卫星的论文,直接让我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做出这般丑事,的确让她受到了美国的重视,也获得了很多优待,只可惜这些都只是昙花一现罢了。

高杏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杏欣

才能有限的高杏欣,最终再没能破获我国的北斗卫星,以至于美国最终将她抛弃,让她萌生了回国的念头。

只可惜,她已经没有回国的机会了。

有高杏欣作为映衬,甘愿放弃事业,学成回国的王端鹏有多么优秀,自然也就不必多说了。

我们国家需要的正是这种人才,我们也由衷地希望像他一样的人越来越多。

王端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端鹏

距离满分最近的男人

排在第2位的,是2018年河北省理科状元孙浩宁。

他以裸考734分的成绩上榜,却被称为“距离满分最近的男人”,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孙浩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浩宁

原来,当初我国为了给特长生一定的发挥空间,于是出台了“高考加分政策”,设立了优先录取、加10分以及加20分三档。

这条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后来人们又觉得这条政策会导致一定的不公平性,在2018年的时候,这类高考加分政策就取消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语文140、数学150、英语148、理综296,总共拿到734分的孙浩宁,就显得有些“一枝独秀”了。

当年的他,考的是号称全国难度前三的“全国甲卷”,可即便如此依旧只差16分就拿到了满分。

而且他不仅仅是河北状元,他还是大名鼎鼎的“10省状元”,当年用这套卷子的10个省份500万考生中,他的分数是最高的,由此可见这个成绩的含金量。

高考成绩一出来,可以说记者们就踏破了他的家门,人们都好奇他是怎么考出这个传奇成绩的。

孙浩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浩宁

而他给出的答案则是令人发省:跟着老师走,加一点自己的东西。

但上学的时候谁不是按照老师的安排来的呢?

可实际上还真不是,很多学生在高三备考的时候有时会钻牛角尖,殊不知这是走了弯路。

学校和老师给出的安排往往也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因此同学们一定要跟着学校的计划走,按照老师的嘱咐来。

不能够完全抛开学校和老师,否则不是南辕北辙,就是事倍功半。

那么完全按照老师讲得来就行了吗?不,还要有一点自己的思考。

一个老师要对几十名同学负责,肯定没办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遵循老师给出的大方向的前提下,我们也应当查漏补缺,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正。

网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图

只要做到这2点,不说像孙浩宁一样成为高考状元,最起码算是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至于孙浩宁,在进入清华大学后,学业也非常顺利,网上曾经曝出一些有关于他的谣言,说是他生病了。

其实并非如此,他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就读,GPA常年保持在金融系前列,还获得了经管学院理论经济学方面报送直博的资格。

孙浩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浩宁

超级天才,投身科研

而排名第1位的则是何碧玉,她以750分的成绩,冠绝整个高考历史。

不仅如此,她还是14岁就考进清华的“超级天才”,曾引得无数人瞩目。

1985年,何碧玉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打小时候起,她就展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天赋。

背古诗文、解奥数题那是信手拈来,由于表现出色,她在五年级的时候就被选进了河南省唯一一个“超常教育实验班”,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少年班”。

那个班里当时有30多个少年天才,可即使是在这群人中,何碧玉也依旧是最出色的。

短短4年的时间里她就学完了小学六年级到高三的所有课程,2000年她参加高考,直接以750分的成绩摘得了河南省理工状元的桂冠。

说是河南省,但是由于她拿了满分,所以说她是全国状元也不为过。

何碧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碧玉

当成绩出来的时候,大家都震惊了,因为大家都难以相信,竟然有这样的“全才”。

当时的国内各大高校,可以说是任由何碧玉选择,而何碧玉在慎重思量后,最终决定前往清华大学就读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生物科学专业。

此后学业繁忙,4年的时间匆匆而过,原本清华大学是想把何碧玉留在学校继续深造的。

可是当时的何碧玉却做出了出国留学的选择,她想要去美国大学读神经学。

临别之际,何碧玉对清华大学的师生们非常不舍,她曾如此说道,

“待我学有所成,我会回来报效祖国。”

老师们都对他寄以重望,可是最终的结果终归是让大家失望了。

在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毕业后,何必必并没有选择回国,反而是选择了美国的国立卫生院,在那里进行研究,并在2016年成为了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神经学助理教授。

有人曾问过何碧玉,为什么不肯回国,她是这样说的,

“这里有更好的科研环境,我想继续从事更前沿的研究。”

何碧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碧玉

也正是这句话,让她后来陷入到了极大的非议之中,有人觉得她不守承诺,留学之后不肯归来,是忘恩负义的表现。

也有人说她是一个虔诚的科研工作者,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情有可原,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呢?

其实,何碧玉的情况并不是个例。

从留学不留学服务中心的数据中,我们就能看到,在1980年后出国留学的留学生中,有超过80%都回来了。

可是取得过博士学位,或者是在同等层次研究所工作过的高层次人才,仅仅占到了11%,也就是说有将近9成的顶级人才都选择了留在美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201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颜宁女士,或许能就这个问题给我们答案。

“想换一种环境,给予自己新的压力,从而获得灵感,取得科学上的突破。”

何碧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碧玉

过去几百年的时间里,西方世界打造出了比国内更高的科研天花板,以及更好的学术环境。

以至于前沿人才想要在相关领域取得突破,最快的方式就是去国外“取经”,这也是阻碍很多高层次留学生归来的最大拦路虎。

我们不讨论那些人选择留在美国是对是错,我们坚信,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刻在骨子里的。

只要条件允许,大家肯定都愿意回来,我们也期待着何碧玉归国的那一天,就像高华健的归来一样。

高华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华健

科学与国界

与何碧玉一样,高华健也是一个在少年时代就远近闻名的“神童”,他天赋极高,而且热爱学习,15岁的时候就已经学完了所有课程,踏上了高考考场。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他是考着玩的,却没想到他一举考进了西安交通大学。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从西安交大出来后根本就不愁工作,轻松就能拿到“铁饭碗”。

要想留在国内做研究那就更容易了,不知道有多少前辈愿意提携这样的少年天才。

可是高华健偏偏与别人有着不同的想法,在西安交大读了4年书后,他决定去美国哈佛大学深造。

并且仅仅只用了6年就完成了硕博连读,成为了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博士之一。

高华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华健

当时国内很多人都猜测,高华健恐怕不会回来了,毕竟像他这样的天才,美国那边当然不会轻易放手。

而事实也是如此,在毕业之后,高华健陆续收到了美国、德国等国家的橄榄枝,一些国家大多给予了极为优渥的薪资待遇。

一番斟酌之后,高华健留在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成为了一名助理教授。

消息传回国内,顿时引起了一番非议,而紧接着高华健竟然主动改了国籍,成为了一名美国人,当上了外籍院士。

这时的他不知道被多少人骂为“白眼狼”。

就在大家都觉得,高华健成为了留学生中的“负面典型”的时候,最近却迎来了惊天反转。

高华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华健

2019年7月,我国科技网宣布了这样一则消息,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高华健为我国输送了20多位人才,其中有七位非常卓越,在相关领域中达到了领先水准。”

这消息一出,可以说瞬间就惊爆了人们的眼球,高华健的确是留在美国做了几十年的研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不热爱自己的祖国。

他最终把这些研究成果全部都带回了中国,甚至还为我们带来了20多位博士,这不正是“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这句话的最有力论证吗?

所以说,对于那些完成学业后,毅然抛弃优渥环境、回国支持祖国建设的科学家们,我们果然应该大力颂扬。

但是对于那些选择留在国外,继续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们,我们也不该盲目抨击。

虽然不知道在未来的哪一天,他们会不会突然归来,仅从他们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从全人类的角度来说,也是做出了极大贡献的。

高考每年都会给国家筛选出一大批人才,其中像王端鹏、何碧玉等优秀者,大学毕业选择出国进修也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

不过我国对人才一直都非常重视,也有很多留学生选择回国报效祖国的。

无论是李大钊、胡适,还是钱学森、邓稼先等人,他们都是在各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但仍然为了革命、为了祖国建设,放弃了名誉,毅然决然的回到祖国,为国家付出了一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我们也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带着感恩的心,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