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芳
生活报记者 静伟
曾经有一位书店人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如果你在这个城市找不到幸福,那你就去书店吧。”对于无数哈尔滨的读书人来说,位于哈市最繁华的中央大街上的中央书店,就是这样一个所在。20年来,这座书店在打造“幸福企业”的同时,也把满满的幸福感,和对文化与知识的追求与充实感,带给了这座城市,和城市里生活着的人们。
20年来,中央书店不仅成了哈尔滨的文化地标与城市名片,更内化成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与每一个哈尔滨人血脉相连,甚至,就是他们生活与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这座书店的缘起,就源于哈尔滨中央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栾芳的一个“执念”,这个“执念”,关乎文化、关乎梦想,关乎城市,更关乎爱。
种子
说起当初创办中央书店的初衷,如今满头白发却仍神采奕奕的栾芳笑着说:“可能这就是源于我本人的文化情结吧,也可以说是一种执念。”
栾芳说起自己小的时候,父母对于女孩子读书并不是很重视,因为要照看两个妹妹,她9岁的时候都还没有上学。直到她的一个叔叔从国外回来,发现她没有上学,便问是怎么回事,她的爸爸说了一句:“女子无才便是德”,气得叔叔大为光火,说:“糊涂!你这不是把孩子耽误了吗?赶紧给孩子报名上学!”就这样,栾芳才被邻居领着,报名上了小学。
因为年龄较大,9岁的栾芳入学就当了班长。也许,是因为一种“代偿”心理,或者是内心隐隐的不服气,栾芳一开始就对读书、对知识充满了热爱,而小小年纪的她,对于国学和哲学,尤为感兴趣,“也许,是因为我比较关注内心世界吧,从小的时候开始,我就特别喜欢看星星呢。”说这话的栾芳,眼里熠熠闪着光亮,好像真的有星星落在里面。
中学的时候,为了能考上北大或哈工大,她特意选择了离家虽远、但却在哈工大对面的中学,其中的一个私心就是能到哈工大图书馆去看书。虽然因为历史等原因,她最终没能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但她却结识了当年在大学里攻读哲学的爱人,从此相携一生。而为了不在知识和精神层面上“落”在爱人后面,“只要爱人读的书,我全都读过。”
结婚后他们的第一个爱情结晶不幸患上重病,医生当时说孩子最多只能活三到五年。不向命运妥协的她,听说中医能创造奇迹,为了救自己的孩子,她阅读了大量中医书籍,了解到《黄帝内经》被称为“医之始祖”,于是开始认真研读《黄帝内经》,后来又接触了《易经》、《道德经》,正是在这些书中,让栾芳慢慢感悟到了:虽然世事无常,万物变化,但有一种不变的东西,那就是——爱。
栾芳说,在那个孩子24岁去世之后,她更是把企业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中央商城、中央书店就都是她一生心血的结晶。
萌芽
1994年,栾芳在下海创立中央商城的伊始,就定下了“以文兴商、以情服务、以诚信赢天下”的战略理念,但在当时,中央商城作为一家百货大楼,文化氛围并不浓,如何能够体现和落实“以文兴商”的理念,一直是萦绕在栾芳心头的一个问题。两年后,她终于找到了一条破题之路,那就是在中央商城的五楼开一座书店,这就是中央书店的雏形。如今在商场开书店已经并不新鲜,在当时,却是“破天荒”的举动,“那时候,整个哈尔滨都没有在百货大楼开书店的,估计全国都没有几家。”栾芳此举,一方面是要以文化带动百货经营,吸引有层次有品位的客人,实现百货、书店与企业文化的三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内心浓浓的文化和读书情结。至于是否赚钱,她当时并没有想太多,毕竟,这一层楼如果用于卖其他商品,可能赚得更多,“真的就为一片情怀。”但也正应了孔子说的:“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这个开在中央商城五楼的书店,很快就赢得了市民和读者的广泛认可,不仅有了名气,也有了效益。
与中央商城相隔不远的哈尔滨第三副食品商店,因为翻扩建等原因资不抵债,500多员工无处安置,道里区商务局委托中央商城集团公司来经营,成立了中央大街购物中心,但由于体制等原因,依然不是很景气。这时栾芳有了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把中央商城五楼的书店搬过去,创立一个真正的独立书店。这又是开了先河,当时哈尔滨除了新华书店,民营企业办书店还是头一家,甚至相关部门一度手续都不给批,费了老大的劲儿,才终于办了下来。在中央商城开了六年的中央书店,终于有了一个新家,更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分。在2002年6月的盛夏冰城,中央书店开启了新的时代,成为哈尔滨延续至今的文化景观。
从此,中央书店成了中央红集团公司,也是栾芳精心呵护的一个“孩子”。“每次装修,都是三四千万,全是中央商城出钱,都不让书店拿的,毕竟书店不挣钱啊!”栾芳笑着说起这些,就像是一个“偏心”的家长,用“抱怨”的口吻,说着最慈爱的话。
寒流
但让栾芳和中央红集团公司没有想到的是,中央书店迁址不到一年,就遭遇了一场持续六年的“寒流”。由于之前这座大楼资不抵债等历史遗留问题,被银行列入打包拍卖项目。“如果大楼被拍卖了,500多员工何去何从?中央书店这个刚刚创立的文化品牌,又将何以安身?”为了员工的利益,为了文化品牌的延续,栾芳决定一定要打这场官司,不能让一个员工回家,更不能让刚有新家的中央书店,失去自己的立足之地。
官司一打就是六年,这六年对于中央书店来说,可以称得上是“至暗时刻”。因为要被拍卖的消息传出去,很多供应商都不敢供货,怕最后无法结算,只能先给钱再给书,对于本来就是薄利的书店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但正如诗人里尔克所言:“有何意义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最终经过调解,栾芳决定由中央红集团来出钱还债,把大楼给赎回来。“这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不惜一切代价了。”就这样,经过了六年博弈,在赔付了本金和一部分利息之后,中央书店这个险些被“抢走”的“孩子”,终于又回到了栾芳和中央红集团公司的怀抱。
卸下了历史包袱的中央书店,终于可以轻装上阵,焕发新的生机。
生机
栾芳说,她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就是把一群“卖萝卜白菜土豆”的,甚至只有初中学历的副食品商店的员工,变成了有知识、有文化、有素养的图书经营者,“我们不是单纯用工,我们是在培养人才”,通过这么多年的经营和学习,“改变了她们的一生”。
从中央书店创立伊始,就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传统,一直坚持至今,那就是她们的“早例会”制度,每天开店前,都要拿出20分钟的时间,领导、员工都要聚在一起进行交流,有工作上的得失,有文化上的见解,也会读报,让员工掌握最新的新闻,每个品类的员工还要向大家推荐书评、新书好书,不但介绍内容,也要谈谈心得。
她们还会定期把队伍拉出去,到度假村进行长达多日的闭门学习,定向进行国学、哲学等课程讲座和培训。用栾芳的话说,要像“办学校一样办企业”,要打造幸福企业,打造有灵魂的企业,有灵魂的员工队伍。
“我们要让我们员工队伍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这样进而才能影响这座城市,影响整个社会,让大家的精神都是饱满的、富有的、丰盈的。”栾芳说到,员工也确实都做到了。二十年的苦心经营,员工们的筚路蓝缕,让中央书店真的成了在哈尔滨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文化品牌,从中央书店辐射出来的文化力量,正潜移默化地润泽着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润物细无声,却让中央书店和这座城市一起,蓬勃生长,成为一片文化的绿洲。
繁花
从2009年开始,挺过六年“至暗时刻”的中央书店,开始成长壮大,开枝散叶,繁花似锦。
面对网络阅读和线上售书的冲击,中央书店逆实体书店萎缩行情而上,成为推进全民阅读、打造书香社会的重要力量。据中央书店总经理韩晓光介绍,除了拓展零售业务,她们还大力推进线上业务,团购业务,并与公共图书馆实现了新文化融合,读者只要持省、市图书馆的图书证,就可以来中央书店借书……
2014年,更是中央书店的转型之年。为贯彻黑龙江省“挖掘刻画哈尔滨独特历史文化氛围、带动全省旅游、文化、时尚产业发展”的要求,按照哈尔滨市政府将中央书店建成集购书、休闲为一体的全省首家旅游、时尚、休闲书店的要求,中央书店积极响应市政府做强文化产业的指示。于2014年4月25日重新改造装修,将位于中央大街与红专街交口的中央书店提档升级,打造成为全省首家时尚休闲书店,形成了“图书加咖啡、加餐饮、加文创、加音乐、加社群、加沙龙……”的新文化业态。
为此,中央书店不仅花费了数千万的装修费用,还割舍了诸如珠宝首饰、眼镜店等赚钱的经营和租赁项目,但栾芳和中央红集团,却并不觉得“心疼”,在她看来,这正符合了《易经》的损益之道,虽然损失的是眼下的经济效益,但换来的,却是小到书店,中到城市,大到整个社会的精神和文化效益。
用栾芳的话说:“我们要让中央书店,成为中央大街乃至哈尔滨的文化地标,成为一个有层次、有品位的喝茶、读书、交友的地方,能体现哈尔滨风情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为此,我们可以不计成本、不求利益。”
“我们经营图书,不是当做一个书店,而是一个文化产业,让财富跟着我们跑,不是我们追着财富跑。只要把事做对,把方向选对,你就符合时代的发展,你就符合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你想不挣钱都难。”在这一点上,栾芳和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真有所见略同之处:“无商业,不能活,没文化,不想活。”
正是在这一年,中央书店更上一层楼,升级为“易闻思修”文化产业,多元化打造书店、书院、俱乐部、读书会等一系列文化品牌,仅在哈尔滨,易闻思修就有市政府店、中央商城店、中央书店、万象汇店、金莉园店五家书店,形成了文化和产业的联动。
如果说,易是运动变化着的世界,闻思修,就是我们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得以坚固本性、增益自我的文化修行,对中央书店如是,对所有的读书人亦如是。
赠花
心如花开,自有暗香。
中央书店特别注重与读者的文化互动,常年深入大学、机关单位、社区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尤其是在社区,她们还提出了“幸福生活解决方案”,把图书文化同市民生活连接起来,与市民共同学习,共同享受生活。
目前易闻思修中央书店旗下,有各种读书会、文化沙龙、大讲堂等不下数十家:有面向成人的“易闻思修”国学书院、“易闻思修”文化沙龙,有面向孩子的“享书堂”儿童沙龙,还有专门面向母亲的“母亲文化大讲堂”……开展的活动亦是丰富多彩,“新春有奖猜灯谜”早已成为中央大街上春节期间的传统项目,“哈尔滨的城市符号”“哈尔滨——音乐之都”“承载光荣——庆祝哈尔滨解放70周年诗歌演唱会”“丙申清明诗词诗歌朗诵会”……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就在刚刚过去的“六一”,“享书堂”就专门组织了“走近孔子,诵读经典”活动,让数十名孩子在对《论语》的诵读中,对2000多年前的孔子,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有了近距离的亲密接触。
预热两年的“易爱三生·乐活一族”俱乐部,也正在酝酿启动全国连锁,要通过俱乐部的文化活动,体现栾芳一直倡导的“爱生活、爱生命、爱生态”的人生理念,展现生生不息的生命姿态。
莫道冰城无所有,中央书店把图书与文化的春色,毫无私心地分享和赠送给这座城,和这座城中的人们。
寻芳
酒香不怕巷子深,更何况,书香呢,尤其是在中央大街上的中央书店,二十年来,更是有无数的读书人,与其结缘相知,特来寻芳……
家在延寿的中国书法家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曲庆伟,每次来哈尔滨,只要有空闲,就会直奔中央书店,“因为这里的艺术类图书是最全的”,甚至他的很多学生,都因为他的推荐,也纷纷前来中央书店买书,一来二去,他跟很多营业员也都熟络起来了。后来,中央书店升级为“易闻思修”文化产业,成立文化沙龙,营业员还特意找他帮忙题字,“说实话,我一般不太愿意给商店写字题匾,但我的字挂在书店,我愿意,更何况,跟中央书店还有这么多年的缘分和情分呢。”于是他欣然提笔,还一连写下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至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多幅书法作品,如今依然都挂在文化沙龙的大讲堂上。
曲庆伟所言不虚,“艺术空间”作为中央书店的特色经营项目已有多年,是省内经营音乐美术类图书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书店。在省报工作、酷爱艺术的王彦涵,更是把中央书店作为自己的不二之选。“哈尔滨我现在唯一去逛的书店,就是中央书店。”
中央书店甚至还见证了一些人的阅读史,今年40岁的冰城教师王青阳说,他从20多岁开始在中央书店买书,年轻的时候喜欢文学,人到中年,就更喜欢看哲学了,而中央书店就见证了他这么多年的阅读和精神历程。“我家很大一部分书,都是在中央书店买的。”更让他感到亲切和温暖的是,中央书店的店员都不那么功利:“有时候,即使我没有保留小票,也会给我换书;我需要的书有的比较偏,可就算不太可能卖出去,她们也会帮着预订。”这就是中央书店和读书人的“君子之交”,虽其淡如水,却回味绵长。
根脉
中央书店与哈尔滨之间的情缘,真的是绿叶对根的情意,而通过20年的经营发展和潜移默化,更是衍生成了哈尔滨的文化根脉。
栾芳和她的中央书店,一直有一种使命感,就是把图书经营变成文化经营,把图书文化变成哈尔滨人的精神文化,打造哈尔滨的文化新地标、文化新形象,文化新品牌,塑造哈尔滨人新的精神面貌。
她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记者一走进书店,就看见入口处摆放着梁晓声《人世间》原著,这部哈尔滨籍作家写的哈尔滨往事,在拍成电视剧后感动了无数国人。而在进入书店后最显眼的第一排书柜,就是地域文化专区,全是关于黑龙江、哈尔滨风土风物、历史文化的书籍,再加上本土作家的小说、散文等文学著作专柜,以及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足有四五排展柜之多。你要是想了解这片土地、这座城市,中央书店绝对是最好的入口和门径。
谈起中央书店的前景和未来,栾芳充满深情,略有些激动:“我们苦心经营中央书店,纯是出于对哈尔滨文化建设的一种情怀,虽然不知道路能走到哪天,但我们要坚持走下去,不放弃,不管将来怎样,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走下去。只要我们精神不垮,灵魂不丢,就总有未来,总有希望。我们认为哈尔滨的文化生活需要我们,哈尔滨的文化建设需要我们,哈尔滨的精神文明需要我们。如果中央书店没有了,多少文人墨客、多少读书好友会失望。当人没有了灵魂,人们失去了生活的追求,失去了生活价值的追求,还剩下了什么?一座城市若是没有了书店,没有了文化追求,岂不更是失魂落魄?”
有人说,书店是写给城市的情书,那么,栾芳的这一番话,也更像是说给中央书店,说给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情话。20年,无论栾芳和中央红集团之于中央书店,还是中央书店之于这个城市、这个省份,都可以称得上初心不改,痴情不改了。
美国著名建筑家伊利尔沙里宁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追求的是什么”,俄罗斯犹太裔音乐家鲁宾斯坦更是坦言:“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我们不能想象没有中央书店的中央大街,更不能想象没有了中央书店的哈尔滨。
这就是栾芳和她的中央书店的最大成功,20年时光流转,苦心经营,她们已经让这家书店与这个城市,水乳交融,情深意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