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侵权程度严重、负面影响大且得不到平台及时妥善处理的自媒体侵权文章,制订“法律+传播”综合策略是有效的维权选项。其中的一些策略点,在此做交流研讨——

对于企业的品牌公关来说,不知道那些“个人”自媒体到底是谁、人在哪儿,是个头疼的问题。

直接找平台要个人信息,平台是必须不给你的,因为涉及用户隐私。

但如果法律策略得当,平台收到传票后大概率会向法院提供侵权作者信息的。

如某直播企业曾遭遇自媒体在某平台集中恶意诋毁,这家企业直接起诉平台侵犯名誉权,诉讼请求是要求法院判令平台提供12名侵权作者的注册资料及详细身份信息,并提供42篇侵权文章的访问量、评论量及转发量。

法院受理案件后,平台很快就提供了相关信息,提交的作者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住址、手机号码、电子邮箱以及作者手持身份证的照片,同时提供了涉案文章的发文记录截图。

收到上述信息后,直播企业立即撤诉。

根据掌握的信息,这家直播企业继续推进策略,起诉了其中一名作者,法院判决作者个人承担名誉权侵权赔偿责任后,作者直接在上诉状里“交代”了:我是竞品公司的员工,写这些稿子,都是领导安排的。

如果是公安机关已经刑事立案,平台百分百会将相关信息立即提交。某平台一位相关负责人讲出了各平台的心声:不是我们不愿意提供作者信息,是出于风险考虑,我们必须要在法律合规的前提下提供。配合公检法,就没问题。

起诉侵权自媒体,如何从几十家几百家里选一家或几家,需要综合考量。

最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起诉不是目的,让对方赔多少钱也不是目的,起到震慑效果,让没完没了的造谣传谣得到遏制才是目的。甚至官司是否打到底,都是无所谓的。

起诉,第一个问题是管辖。

很多人对网络名誉权侵权的法律规定不熟悉,以为也是“原告就被告”原则,得去被告住所地起诉,于是认为如果对方在某个偏远边陲,那起诉就太不划算了。

其实不是这样的。网络名誉权侵权,在管辖上有特殊规定。

一般的名誉权侵权案件,适用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

根据司法解释,网络名誉权侵权,侵权行为实施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包括被侵权人住所地。

也就是说,网络名誉权侵权案,被侵权企业可以选择在自己的“主场”起诉对方。

第二个是关于侵权内容。

起诉前,企业可以通过向平台投诉,致律师函等方式,要求清理侵权文章链接。

各内容平台都有内容监管义务,对明确存在侵权的,平台应予删除,否则根据法律规定,平台要承担名誉权侵权的连带责任。

但各平台面对侵权投诉,处理是审慎的。实践中,网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故意伪造的、真伪无从核实的聊天记录截图,自媒体利用这些截图为传播核心点,撰写发布文章。其中部分文章,因为无法核实辨别真伪,平台往往不支持投诉。

不过,一旦进入司法程序,法院一般会认定构成名誉权侵权。如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某房地产自媒体利用多张真伪难辨的图片撰文,通过“刘姐的遭遇”,“揭露”某房地产经纪公司“坑人”、“欺诈”,有“套路”。

某房地产经纪公司起诉。法院审理后认为:结合现有证据来看,“刘姐”是否与房地产公司建立了中介服务合同关系,没有证据证实;“刘姐”是否通过房地产公司中介实际购买了房屋,没有证据证实;房地产公司是否故意提供虚假合同骗“刘姐”订立合同,也没有证据证实。

自媒体发布的图片中,租赁合同交易主体被隐去,微信聊天记录聊天对象被隐去,也未提供“刘姐”与房地产公司签订中介服务合同或是缴纳定金的任何凭证,事件有关的材料存在疑点,自媒体又未提供证据证明其刊登的文章报道的基本内容客观真实,因此,法院认定文章失实,构成名誉权侵权。

实际上,这篇文章在法院判决前已经删除。司法实践中,原告起诉后、案件宣判前,平台或自媒体一般都已自行将稿件删除,很少有到了法庭上还坚决不同意处理的。

承担名誉权侵权后果的方式,包括公开致歉,消除影响。如果内容传播广、账号影响力大,这一判决义务,在舆情处置上的意义很大。

根据法律规定,致歉信等内容,须经法院审稿后方可发布。如被告不履行判决义务,法院将以被告名义发表公开致歉信,费用由被告承担。

而原告企业可以在诉讼过程中,或利用诉讼结果,做出相应的配套传播策略,进一步恢复品牌形象。

相对于民事诉讼,报刑事案,是最重度的处置手段。

自媒体侵权,可能涉及的罪名包括敲诈勒索罪、诽谤罪、寻衅滋事罪、非法经营罪,以及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等。根据法律规定,如果导致企业直接损失50万以上或造成其他严重影响,可能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从司法实践中看,自媒体侵权文章引发的刑事案件,以敲诈勒索罪为主。其他罪名,公安机关在认定上持越来越谨慎的态度。

但一旦获得公安机关刑事立案,震慑力是最高的。

报案、受理、刑事立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任何人都可以去报案,警方都会受理,但警方通过侦查,认为确有犯罪事实的,才会刑事立案。刑事立案了,意味着事情正式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将被全面查清。

这里是宝际员工内部学习平台。

也欢迎其他朋友一起互动交流!

这里是宝际员工内部学习平台。

也欢迎其他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