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非此即彼思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倾向于用一种极端的、绝对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它使你无法接受任何错误,即使是一点点瑕疵,也会让你觉得自己完全输了,你会深刻怀疑自身的价值。

2、以偏概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极度地概括某种情况,并且不论具体情况将其推广。你会武断地认为,一件事一旦发生了,它就会在你身上反复发生。你沉浸在焦灼与恐惧中,不可自拔。

3、心理过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是从任意情景中选择一段消极细节,进而仔细思考、反复回味这段细节。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消极会不断强化,最终使你把整个世界都看成是消极的。

4、否定正面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常生活中,常常无视积极体验。不仅如此,还会又快又准地把积极体验转化成了噩梦般的消极体验。不断地对自己的优点和情绪泼冷水,不断地对别人的赞美和肯定产生质疑,生活自然就变得很凄惨。

5、妄下结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是读心术大师,常常通过直觉,认定其他人都不喜欢你或是认为你很差劲,并对此深信不疑,甚至不愿去检验一下。并且,别人细微的反应都会触发你的敏感,引来不必要的担心。

6、大与缩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夸大通常发生在你看待自己的错误、恐惧时,你夸大了它们的重要性:“天啊!我做了一件错事。多糟糕,多可怕!”。

通过放大镜来看你的错误,使它们看起来比真实中的严重得多。缩小则发生在你对自己的评判和认知上,你会不自觉低估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7、情绪化推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理逻辑陷入怪圈,比如“我感觉崩溃绝望,那我的问题肯定无法解决。”“我是一个废物,所以我一定会把事情搞砸”。

然而,很多事情并没有想象中复杂,解决起来不费什么力气。只是你的情绪一直在欺骗自己,引导自己误入歧途。

8、“应该”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应该”本来是鞭策激励自己的口号和信念,但长期习惯于此,则会适得其反。

无形中的压力会让自己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情绪,最终会感到灰心丧气和动力的完全丧失。

9、乱贴标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自己的认知完全倾向于负面,用错误来树立自我形象,贬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同样,在衡量别人时,也选择以错误为标准。这样不仅使自己陷于苦恼,也容易激发与别人的矛盾。

10、罪责归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盲目地将一切过错归结到自己身上,这种思维是负罪感的来源。就算毫无根据,你的心理也会假定自己应该为某一消极事件负责,从而产生内疚和紧张的压迫感。

近日要览

审 核:李彤华

值班编辑:戈丽菲

稿件来源:中育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