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子正史

“明堂”指的是大门前方的范围,通常作为建筑物的主入口。泰安这座城市,也有着进入它的入口,这样的地方,亦是这座城市的“明堂”。本文将引领你穿越明堂,明晰泰城的历史入口。

泰安有三条与道路伴随相应的河流:一为渿河,塑造老城格局;二为泮河,焕发西部新城;三为泰安历史入口明堂河,引领东部腾飞。

夏季明堂河,水流充沛。

明堂河沿岸,道路开阔平坦,高楼林立。

配合“山水林田湖草”的建设,明堂河沿岸构成了景观绿化带、健身步道,成为得天时地利的自然公园。站在明堂河的中段向西北望去,泰山硬朗通透,拔地通天,尽收眼底,侧看成峰。

明堂河北段西岸,坐落着气派巍峨的“汉明堂”。

汉明堂整体建筑风格为汉代建筑,既有大汉遗风,又有明清古韵。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和齐景公在泰山脚下举行轰动一时的夹谷会盟,由于孔子以理服人,迫使齐景公在此向鲁定公谢过。因而汉明堂又称谢过城。

《汉书·地理志》:“奉高有明堂,在西南四里,武帝元封二年造。”汉武帝东封泰山时,在这必经之路设明堂。明堂可通天象,下统万物,天子在此既可听察天下,又可宣明政教,是体现天人合一的神圣之地。

东依明堂河,西揽明堂泉。遗址东西长180米,南北宽80米,高17.6米,文化层堆积厚达1-3米,东北侧是石壁,其余三面剖面上均能看到红烧土、灰坑等痕迹,曾出土周代及汉代遗物。

前文所述“谢过城”典故之由来。汉明堂附近的东西街至今仍沿用了“谢过城街”这一特色地名。整体建筑风格又集明清古韵。书画院、东膳房、仿汉乐、艺演厅,博物馆、茶艺馆、碑林廊。可谓亭台楼榭,曲径通幽,荷塘月色,绿依垂柳,小桥流水,移步移景,无不体现出汉明堂所特有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明堂河与汉明堂相伴相生。明堂河滋润着汉明堂的历史底蕴与姣好的水土风貌;周围的村落民居,也无不接收着汉明堂美轮美奂的文脉荣光;民众朴实敦厚、重礼崇文。

我们循着明堂河沿岸南下,在明堂河的中段,有一个注重历史传承,崇尚传统美德的社区——岔河社区。

一进入社区的主路两旁,映入眼帘的便是社区对于家风、美德的重视与展示。

社区安居乐业,邻里敦睦。孩子们追逐、嬉闹;长辈们谈笑风生,儿孙绕膝。

在社区东侧明堂河沿岸,有一处传统建筑隐于其中。似乎汉明堂的古风余韵随着明堂河流动了下来......我不禁感到好奇,此处建筑是做何用?又与岔河社区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我径直来到它的面前,左右打量着这座建筑,捕捉关于它的详细资讯。

门口斑驳而又深沉的门当提醒我:你很有眼光......能够觉察到我不平凡的出身!

踏入东侧的回廊,有一处碑刻陈述着它的历史。这座建筑,原来是岔河社区的“三官庙”。始建年代无考,曾有两道碑刻分别记述两次修葺时间:首次为清道光年间,二次为清光绪年间。2002年,政府设开发区,全村搬迁,三官庙亦被拆除。后于2013年10月27日重修。

此庙严格遵循古建风格,端庄大气、秀丽壮观。原庙的再现与东部新区的楼房互为衬托。庙前设香鼎、修养生池,周边置奇石、栽古树。可谓庙宇古雅、树木苍劲,为新村又一景。

“金石为鉴”

岔河社区注重精神文明建设,重视道德文化传承,顺延明堂文脉。为重修三官庙而捐资献策者刻碑载入功德簿。

斑驳的石碾,陈述着昔日古朴的“桃源乡”。静静地明堂水,蜿蜒出温柔安逸的故乡情。

社区一隅,文脉的传承有迹可循......

稚子嬉闹,映入昨日丰收的磨盘里......

河畔北望,遥想汉室东巡,华封借岱,玉砌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