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现代艺术传统载体,淄博传统产业展翼新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观念在艺术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多材料的运用对于丰富现代陶瓷雕塑造型语言,内在精神、审美感受等,都具有长远的意义。

这对于传统陶瓷修复工艺来讲,承载其中的惜物情结结合现代观念带给观者以新的审美感受。这种惜物的情感是自古流传下来。

在历史档案中就有一件关于乾隆皇帝对于一件有缺陷的陶瓷器物下旨修复的记载:“……著将缺釉水的天字罐一件交唐英补釉,如补得好送来,如补不得不必补,仍旧送来。钦此。”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于修复陶瓷的概念除去因物质稀少而产生的恋旧情感外还有就是对喜爱之物的一种珍惜和爱护。修复是为了填补一种喜爱和珍惜之情的缺憾,这种惜物情感是从持有者也就是观者所出发的,而创造者则是完成了这种情感的修复。

就好像在现代环境下的观者对于这种传统修复工艺的欣赏除了对于旧物修复后所带给人们的那种新的视觉美感的体验外,更多的是感受陶瓷中所留下的历史痕迹和现代艺术创作者在其上所留下的痕迹的跨时空的对话。

人们面对一件残破的事物在不同时期总怀有一种不同的心态,就好似日本美学意识当中的“侘寂”。

“侘寂”所展现的是面对不可避免的残缺所带有的一种圆融的姿态。世间万物都是已完整之姿诞生,但是却总有损坏的一天,当这种“完

美”瓦解之时,“美”成为了“非美”,也可以说是“丑”。

关于美与丑的话题是历史上许多哲学家、美学家所探讨的问题,不同的人对两者之间的关系都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生命的本质是追求美而避开丑,对于美的发现是源于人的直觉,是一种人和现实存在物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上的共鸣。艺术中所展现的美就是源自于艺术创作者在角角落落所发现的美,就像尼采将艺术置于极高的生命层次,认为艺术是生命最高的使命一样。

面对美就势必要面对丑,就好像距离产生美,一旦近了,总会发现不美的一面一样。所以在追求美的同时我们也要接受丑,以圆融之心纵览万物。

声明:本文部分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