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话说得好:最了解你的人,不是你的知己,而是你的敌人。

原因很简单,你的敌人日日思考如何与你作对,琢磨你的心思和行为,久而久之,自然就会比旁人更加了解你。

在华夏,有这样一对举世闻名的“宿敌”,他们的大半生皆在同对方“针锋相对”,谁知待到彼此年老,反而生出了“和解”心思,怎奈生死有命,一切只能变成“遗憾”。

那么,这对“宿敌”是谁?他们试图实现的“和解”又是怎么一回事?

01,宿敌知己

1949年新中国成立,作为“失败者”的蒋介石被迫远走台湾,自此没能回归他心心念念的大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为他半辈子“宿敌”的毛主席同样再无机会与这位老对手见面。不过,不见面不等于说他们二人就此没有了交际。

1950年,美国人公然插手朝鲜战争,将舰队停驻在台湾海峡。当年6月,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了“台湾地位未定”的言论,试图挑衅。

觉察到美国人目的的蒋介石非常纠结,一方面他需要美国来帮他抵挡大陆攻击,另一方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他十分清楚这是不对的行为,他不想成为“千古罪人”。

几番思索后,蒋介石做出了选择,他在次日示意自己的外交官员叶公超发布了一份声明:接受美国对台防务计划的同时,再三强调“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

毛主席得知此事,对身边人说了这样一句话:“蒋介石还是有些良心的,他不想分裂中国,不愿意成为千古罪人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5年,为了表达中国对美台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的反对,毛主席派兵攻克了台湾岛的大门——江山岛。

美国人一下子慌乱起来。不料,蒋介石依旧秉承“一个中国”的原则,拒绝了美国的“好意”,坚定表示“台湾和大陆皆是中国领土,不容割裂”。

毛主席听闻蒋介石的谈话内容,当即示意中国外交部极力争取苏联和东欧某些国家的支持,让美国人的阴谋彻底失败,并在《告台湾同胞书》里对蒋介石喊话:“美国人是靠不住的。”

甭管蒋介石对此怎么想,反正美国人恼怒了蒋介石的“不配合”,他们打算利用“总统竞选”的方式把蒋介石换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知晓后,公开在外宾面前表明立场:“台湾的总统,还是蒋介石来当比较好。”正因中共的支持,后来蒋介石果然在“总统竞选”中获胜。

次年,周总理在毛主席的示意下,于接见外宾时向蒋介石喊话:“倘若蒋介石愿意归还台湾岛,那么看在这一份功劳上,中国人民也会宽恕他的。”

蒋介石隐隐心动,生出了想同中共进一步沟通的念头。他找到一个叫曹聚仁的文化人,委派他前往大陆与中共领导人见面。

通过曹聚仁的数次往来传话,昔日“势不两立”的两方渐渐有了一些“信任”,并在一些问题上达成共识。但很可惜,长达10年的沟通因大陆的“特殊时期”而被迫中断,听闻某些“荒唐”事情的蒋介石对中共的信任一下子归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加上1968年蒋介石在老家为母亲所建慈庵被炸毁,更让他对中共“无比仇恨”。幸而不久,周总理亲自出面保护了蒋介石在溪口的房产和祖坟,才让蒋介石暂消了怒火。

重新平静的蒋介石一如万千老人那般,愈加难掩对故土的思念。

02,寻求沟通:可以请毛主席来台访问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访问,他与毛主席进行了一段足以载入史册的对话。

期间,尼克松别有用心地问:“蒋介石将主席称为匪,那么主席又是如何称呼他的?”
毛主席放声大笑,没有应答。周总理替他回道:“一般情况下,我们叫他们蒋介石集团;在报纸上,我们会称他为匪,同样他们也会如此回敬我们,总之,对骂就是了。”
话罢,毛主席补充:“我们与他的交情,可比你们长多了。”

对于此句话,蒋介石思量颇多。一方面,他觉得再与中共联系、沟通,似乎有对其“投降”的意味;另一方面,他又十分明白自己确实与毛主席一般,不愿见到悲惨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当他犹豫不决时,中共以一种特别形式向他再度抛出了橄榄枝:

二·二八事件”的纪念活动重新恢复;廖承志公开强调了“爱国不分先后”、“欢迎台湾各方人员来大陆探亲、参观,确保其等来去自由”;1975年中共特设数百名国民党战犯和特务,并为其中一些人安排了工作,准许他们自由选择去处……

蒋介石无比感慨:“毛主席的心胸确实博大。”怎奈,由于曹聚仁已去世,即便蒋介石重新萌生同中共沟通的念头,也一时间无法实施。

恰在此时,毛主席主动委派了一个叫章士钊的爱国老先生与国民党联系。不想,没等沟通建立,年过九旬的章士钊便因劳累而病故,致使此次国共沟通又一次失败。

蒋介石不愿放弃双方努力的成果,他在1975年初找到陈立夫,委派其暗中向毛主席传达邀请:“可请毛主席来台湾访问”。
然而,此时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身体都已不佳,均无法亲自前往。于是毛主席特别交代邓小平:“你可代表我前往台湾,尽快借此契机,实现三通。”
消息传出,陈立夫无比高兴,立刻发表了一篇关于“毛主席来台湾访问”的文章,他说:“希望毛主席可以既往不咎,效仿两次先例,再创合作新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生死”却成了中共和国民党之间再建合作的最大阻碍。

03,一世叹息:他和他都未能见到祖国统一

1975年4月5日,正在杭州休养的毛主席听到了一个无比意外的消息:当天午夜,蒋介石因心脏病在台北寓所去世。

当兴奋的警卫员将此消息报告给他,他却没有露出任何人们预料中的开心表情,反而一脸凝重地点了点头,简单回复了三个字:“知道了”。

无人知晓,此刻毛主席心内的复杂和遗憾,眼看着大陆和台湾即将建立“友好沟通”,作为主要抉择人之一的蒋介石却溘然长逝,实在是太不凑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传言称,那一天毛主席只吃了一点东西,并反复播放张元干所写送别词《贺新郎》,似乎是在用此种方式向自己半生的“宿敌”告别。

蒋介石葬礼结束后几天,毛主席又特别让人将《贺新郎》的最后两句“举大白,听金缕”改成了“君且去,不须顾”,仿佛更加重了“生死离别”的意味。

1945年4月13日晚,原本应来杭州同毛主席会晤的金日成更改计划,毛主席决定亲回北京与其见面。经验丰富的警卫队立刻着手准备相关事宜,并在当天晚上8点,护送毛主席走出休养的小楼。

步履蹒跚的老人家用一种疲惫的目光环视四周,没有出声。时任浙江政委书记的谭启龙和铁瑛马上停止正在召开的会议,赶到刘庄送别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料还是晚了一步,他们当即调转方向,朝杭州车站赶去。站在站台上,隔着一道车窗同毛主席挥手告别的二人从刘庄一位负责人口中得知,主席原本打算同两人谈一次话,却因临时更改行程未能实现。

毛主席想说什么?此事因毛主席的逝世成为了一个永远无法得到答案的谜题。1976年9月9日,中国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故去。

就像谭启龙和铁瑛遗憾未能听到毛主席的指示一样,中国大陆和台湾的进一步沟通同样因为国共双方领导人的离世而搁浅,成为了每一位中国人心目中永恒的遗憾

两位老人家皆没能亲眼见到祖国统一,华夏的子民至今同样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在毛主席和蒋介石的身上,我们也能领悟到一个真理,即:

中国国土的完整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一生维护的,不能因为“仇恨”、“对立”而忽视、放弃,哪怕你站在不同的角度,也必须铭记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就像蒋介石对中外记者所言,“中国四千余年的历史中,虽偶有卖国贼勾结外敌之事,但中华民族却始终归一”,“汉贼不两立”的基本立场同样是“祖国统一”。

自己关起门打架是一回事儿,因为内斗而损失自家地盘又是另外一回事,聪明人必然不会让后一种情况上演,“伤人伤己”是愚蠢的,不是吗?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来自头条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