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认为“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心情愉快有利于健康长寿。喜悦、欢乐、愉快,是最佳的心灵营养品,常怀喜乐,给人喜乐,能使身心健康,延年益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心情愉快,可以使人体营卫气血运行正常,保持阴平阳秘的状态。清代张英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保持愉快和悦的心境。乐观的情绪是调养精神,舒畅情志,防衰抗老的最好的精神营养,正所谓“笑一笑,十年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精神乐观可使营卫流通,气血和畅,生机旺盛,从而身心健康。可见情绪乐观既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孔子在《论语》中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老夫子快乐得连“老之将至”都忘却了。

人的精神、情志和心理活动,与内脏的关系十分密切。神志、情志虽属五脏所主,但心是产生神志、情志的主要脏器,心是主宰精神意识情志活动的。古人多崇尚“乐”,提倡心理健康,认为“乐”可愉悦身心,益于健康,各人虽乐法不一,但都与人的心理和情趣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造和保持愉快心情的方法多种多样。清代李渔说:“行乐之事多端,未可执一而论。如睡有睡之乐,坐有坐之乐,行有行之乐,立有立之乐,饮食有饮食之乐,栉有栉之乐。即袒祸裸程,如厕便溺,种种秽亵之事,处之得宜,亦各有其乐。苟能见景生情,逢场作戏,即可悲可涕之事,亦变欢愉。”

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寄情山水的快乐;苏轼的“凡物皆有可观”,是词人充满美感的快乐,“雅淡者百祥之本”,是一种恬恢的快乐;宋代倪思有齐斋十乐:“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淡,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奔棋。”清代石成金《长生秘诀》中说到人生八乐:“静坐主乐之主卖书之乐,赏花之乐,亘旦之乐,观画之乐,听垦主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类修要诀》则曰:“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斗一斗,瘦一瘦;让一让,胖一胖。”以上乐法都说明一个道理,即愉快的情绪,可使人心情开朗,满面春风,福寿俱增。不良的刺激,会使人抑郁,积久而成疾。然而,欲达乐生恰神的目的,必须领悟乐的含义,必须明辨乐中有忧和善用情志制胜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会乐和常乐

寻找乐趣的方法不同,得乐致益也各有异。正如《遵生八笺·起居安乐》中说:“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审居室安处者,为得安乐窝;保晨昏怡养者,为得安乐法;闲溪山逸游者,为得安乐欢;识三才避悲者,为得安乐戒;严宾朋交接者,为得安乐助。”安乐是人生所求,会乐的人能保持经常和悦,“不教点愁上眉端”,达到怡神养生的目的。

和愉快、乐观联系密切的是,人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解决矛盾,逾越困难。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伤、烦恼、痛苦,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影响身心健康。会不会乐在于各人对心理的调节,能否保持健康的心理。孔子说:“知者乐,仁者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说明一个聪明的人,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只要他知恬逸自足,世界上各种东西都有值得观赏之处,都可以带给人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医讲究平衡协调,在提倡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时,提醒注意情绪的强度不能过激,否则会出现喜伤心等结果。要明辨乐中有忧的哲理,从而控制自己的情感,以免情志紊乱,耗气招邪。《三元延寿参赞书》曰“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皮革焦。喜怒不节,生乃不固,和喜恐以安居处,邪僻不至,长生不视。喜怒不测,阴气不足,刚气有余,营卫不行,发为痈疽”。“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为什么情志紊乱会伤身呢?这是因为“喜气所至,为笑不休,为毛发焦,为内病,为刚气不收,甚则为狂”。

上面所说的道理,也不是人人知道,或知之其一,不知其二,正如梁章巨所说:“人但知过怒过哀足以害性,而不知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淮南子·原道训》曰:“大怒破阴,大喜坠阳。”阴阳变化则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乱,这时邪气就会趁机袭来。故《论衡》教人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心理健康者,才能协调、平衡、处理好乐中有忧的辩证关系。

声明:图片来源于免费正版图库,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