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说龙生九子,九子不同。书圣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但是只有王献之与他并称“二王”,王献之的名气甚至一时之间曾经超过王羲之

作为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享受的绝对是顶级资源,书圣亲自教习。但是能与他父亲平起平坐,王献之靠的除了深厚的家学渊源,还有超乎常人的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羲之练字,有著名的“十八口大缸”的典故。王献之十来岁时,就觉得自己的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便询问父亲,自己的字应是再练个三年五年便够了吧?

结果王羲之指着院内的十八口大缸跟他说:“你呀,写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王献之书法能有此番造诣,研墨洗笔用完的水绝对不止那十八口大缸。

南朝著名的丹药学家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萧衍的通信中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比世皆尚子敬(王献之),海内非惟不复知元常(钟繇),于逸少亦然”。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如今四海之内,人们只知王献之,甚至连楷书祖师爷钟繇和“书圣”王羲之都忘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太宗李世民是王羲之的狂热粉世人皆知,不过他并没有爱屋及乌将这份推崇和喜爱也放在王献之身上,反而十分贬斥他的书作。

因为唐太宗十分不喜王献之,也不许购买他的书作,所以当初内廷之中王献之的书法作品就很少,民间流传也很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王献之传世的作品当中,有一件草书《中秋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王献之难得的传世草书代表作。

中秋贴》又名《十二月帖》,虽无署名,但卷后有明代书法家董其昌、项元汴、和乾隆等人的跋语和鉴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献之草书显著的特点就是以楷写草。《中秋贴》虽为草书,但是点画婉转,自然流畅,在草书中独具一格。

在具体的笔法上,就表现在,在笔画本应圆转之处,王献之采用了楷书的“起伏顿挫”、“节节换笔”之法,由此形成圆转不圆之势,让《中秋贴》多了一分庄重严谨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献之的字字形一般来说相较于王羲之长,在《中秋贴》中,王献之采用了中宫收紧的办法,配合上点画张力较小,展现出王献之高超的控笔能力。

与王羲之草书的含蓄,古雅不同,王献之的《中秋贴》整体风格显得大气磅礴,豪迈壮阔,是神采外溢之作。这一卷《中秋贴》担得起“神韵独超,天姿特秀”的美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米芾曾评价这一卷《中秋贴》:“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中秋贴》在明代时被收入内府,清代乾隆皇帝名人编集《三希堂法帖》时,《中秋贴》又被收录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代这一帖《中秋贴》流入香港,新中国成立以后,1951年(1997年香港回归)周恩来总理亲自下令不惜花重金也要将《中秋贴》买回来。

作为《三希堂法帖》之一希,《中秋贴》艺术价值可想而知,这一卷草书大气磅礴的风格,在草书领域中也是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