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2022/6/27

Monday

人生如下棋,必有远见方能获胜。——巴克斯顿

生物医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药物所等提出USP7降解剂作为p53突变型癌症的潜在治疗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周兵、李佳及周宇波,设计合成了首个能高效选择性降解USP7的小分子探针U7D-1,并探究了其在p53野生型细胞和p53突变型细胞中的抗肿瘤活性与作用机制。6月12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植物所揭示茄科谱系特异性招募POS1类基因调控果实大小的进化机制

发现调控果实大小变异的基因并揭示招募它们的机制是果实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贺超英研究团队研究结果阐明了POS1调控果实大小的机制,揭示了co-option在POS1类基因功能进化中的作用与过程,为理解果实形态进化和产量控制提供了新见解和新材料。

海洋所在牡蛎基因组编辑方面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张琳琳团队在牡蛎基因组编辑方面获新进展。该研究在海洋经济贝类牡蛎中建立了基于电穿孔和长片段缺失镶嵌性突变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平台,可为今后基于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在海洋贝类中开展基因功能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并为牡蛎以及其他水产养殖物种的基因组编辑育种提供有力工具。

广州生物院揭示启动胚胎干细胞分化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晶课题组与西湖大学裴端卿课题组合作揭示了染色质重塑复合物BAF和组蛋白修饰H3K27ac通过调控染色质可及性变化影响cJUN驱动的胚胎干细胞分化,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Cell & Bioscience上。

新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合肥研究院小型铅基堆材料腐蚀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姜志忠课题组在小型铅基堆材料腐蚀行为与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为避免蜂窝状组织的形成,有必要优化氧控系统的设计。该研究为小型铅冷快堆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国家纳米中心等在降低有机太阳能电池能量损失方面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系统与多级次制造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魏志祥、吕琨、朱凌云,与山东大学教授郝晓涛合作,设计合成了兼具低能量损失和高能量转换效率的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材料。这是迄今为止文献报道的效率超过17%的二元有机光伏体系中最小的能量损失。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

物理所等在超高真空机械剥离和堆垛技术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年来,二维材料及其异质结构在电子、光电及自旋器件领域颇具应用潜力而得到广泛关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自主设计并搭建了一套超高真空环境下的二维材料机械剥离-堆垛系统。为进一步制备高质量的二维材料及异质结样品、探索材料的本征物性以及界面演生现象提供了全新的方法。

过程工程所等发现阳离子掺杂锂硫电池催化剂设计新规律

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资源化工与能源材料研究部研究员张会刚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博士陆俊合作发现了通过调节多硫离子吸附来设计高效锂硫电池催化剂的规律,并验证了多硫离子吸附与催化活性之间的“火山型”关系,为理解原子和分子水平的催化过程和设计更高效的锂硫催化剂提供了方案。

智能制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代物理所在一维/二维复合结构反电渗析发电研究中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材料中心纳米材料室科研人员在一维/二维复合结构反电渗析发电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近代物理所科研人员提出将PET锥形纳米通道与二维层状氧化石墨烯(GO)膜相结合制备出1D/2D复合结构,在增加结构不对称性的基础上实现了离子整流效应的提升,并有效提升了发电电流和发电电压。

空间中心在地磁暴期间大气密度变化特征和模式修正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重点实验室空间天气预报中心研究员苗娟和博士生王昕,对2001-2008年期间的256个地磁暴事例,按照小、中、大三种磁暴强度对大气密度变化特征、大气密度与焦耳加热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有利于提高对热层大气中加热和冷却机制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理解。

精密测量院钙离子光频标跃迁频率进入国际次级秒定义

精密测量院同中国计量院合作,基于可搬运钙离子光钟,在中国计量院直接利用溯源至UTC的UTC(NIM),经GNSS远程传递与飞轮钟远程比对,首次在国际上将钙离子钟跃迁绝对频率的测量不确定度推进至10-16量级。经过努力,钙离子光频标跃迁频率入选国际计量局次级秒定义的候选光频标,这是中国迄今第一次推动一种新的原子跃迁频率成为国际次级秒定义,提升了我国在原子频标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合肥研究院在单颗粒纳米腔中等离子体场强分布探测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杨良保课题组在单颗粒纳米腔中等离子体场强分布的探测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该工作提供了通用有效的定量表征纳腔中场强分布的方法,完善了对等离激元学基础的理解,为SERS检测技术提供了指导。

能源化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究揭示浅水湖泊易富营养化的原因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科研团队收集整理了美国和欧洲1151个湖泊的地理形态特征、营养状态、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区等相关数据,研究发现湖泊水深特征与人类活动强度和富营养化之间存在内在关系。研究有助于调整关于浅水富营养化湖泊治理和保护的预期,表明了尽管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的恢复速度较慢,但持续的投入和治理是其恢复的基本保障。

合肥研究院在电容去离子技术用于海水淡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环境与能源纳米材料中心团队基于电容去离子技术发展了三维泡沫集流体用于海水淡化,利用其独特的泡沫结构增强集流体与碳浆料之间的电荷传输能力,大幅度提高海水脱盐性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WaterResearch上。

青岛能源所等在转化型储镁正极材料中发现特殊的阴离子补偿机制

近期,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崔光磊带领的固态能源系统技术中心与青岛科技大学等单位合作,以Cu2-xSe为模型材料,阐明了其特殊的阴离子补偿机制,并对其进行改性,极大提高了其电化学性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蚕丝二维码标签应用于威士忌打假

近日,美国普渡大学和韩国国家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生物医学工程师开发了一种标签,只需使用智能手机扫描,就可以确认饮料的真实性,相关论文发表于《美国化学会—中心科学》。这项新防伪技术不仅可以为酒精行业找到解决方案,而且可以解决假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