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深之后的第五城,争夺很激烈,但成都、重庆、西安已经出局

北上广深之后,谁能成为我国的第五个一线城市呢?最近这些年,网上的讨论非常激烈。一般认为,东部地区的南京、苏州与杭州,中部地区的武汉,西部地区的重庆成都,位于渤海湾的天津,甚至西北龙头老大西安都有希望。

下面,我用排除法跟大家谈谈我的想法。

首先,天津已经过气,可以出局。

天津虽然是直辖市,但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完全可以将其排除在外。去年12月底,我从新疆飞往大连,在天津转机,曾作短暂停留。晚上七八点钟,天津市中心的街道上就看不到什么人影了。虽然是冬天,天气比较寒冷,但作为一座北方排名第二的城市,七八点钟就没人了,可见天津的活力严重不足。放在南方,哪怕是二线三线城市,夜生活也就刚刚开始,还没有达到高潮。

北京毕竟是首都,情况比天津好很多。去年1月初,我去北京公干,晚上十二点路过长安街时,居然还有些堵车。1月份的北京,晚上气温非常低,但北京市民照样兴致勃勃往外涌。

去年12月31日晚上,武汉也很寒冷,但依然阻挡不了年轻人的脚步。当天晚上,去江汉路跨年的人数以十万计。武汉地铁集团紧急关停了江汉路地铁站,但还是没有挡住武汉市民的热情。这一次,武汉地铁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客流量突破了460万人次。即便是现在,武汉的客流量也就330万上下,一个月以来,始终没能越过重庆进入前六名。

其次,西安潜力有限,也可以出局。

西安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重工业实力非常强悍,虽然是内陆城市,但一点都不输于天津。作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西安的聚合度非常高。陕西常住人口不到4000万,西安就达到了1316万,正好占了三分之一。在省内排第二名的渭南市,常住人口才463万,刚刚超过西安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西安在陕西的地位有多高。当然,西安的常住人口不完全来自于陕西,山西、甘肃、新疆、宁夏等省份,也会给西安贡献不少的人口。

然而,西安的经济并不强,2020年才爬上万亿平台。2021年,受疫情影响,西安勉勉强强才保住了万亿俱乐部的资格,差一点就走回头路了。放在西北,西安是巨无霸,是顶级的大城市。放在全国范围之内来看,西安未必能稳赢合肥,更不用说苏州、无锡与佛山了。再加上西安比较偏远,且缺乏水运,运输成本非常高。尽管西安极力打造沣东产业园,也很难改变局势。

再次,苏州地位不高,可以出局。

苏州是江苏经济最强的城市,被称为中国最强的地级市,这一点都不夸张。以苏州之强,连南京杭州、武汉都难以与其抗衡。但是,苏州毕竟是普通的地级市,除了经济强一点,工业强一点,其他方面也不过如此。

苏州的发展得益于外资企业,对外循环的依赖度非常高。受疫情影响,苏州今年的情况恐怕不容乐观。如果外资进一步分流,外企撤离,对于苏州来说,恐怕不是一件好事。

再说了,有上海和南京在,苏州的地位不可能特别高,这是由华东地区的格局决定的。

有人说,如果南京直辖,苏州成为江苏的新省城,情况可能会发生巨大改变。不过,这个命题很难成为现实。江苏已经划出了一个上海,不可能再划出一个南京,这不符合江苏的利益,也不符合华东地区的礼仪。河北划出了一个北京,又划出了一个天津,现在每况愈下。如果再从江苏划出一个南京,并让南京带走周边的几个城市,江苏这个全国排名第二的经济大省,恐怕从此就要往后靠了。

第四,重庆城区实力不强,可以出局。

重庆虽然是直辖市,但情况比较特殊,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实施扁平化管理的省,与海南有几分相似。如果将重庆当作一个省来看,3200万常住人口,8万多平方公里的地盘,1600平方公里的建成区面积,2.78万亿的GDP,这样的数据并不夸张,放在湖北、湖南、安徽、福建面前,也不是很突出。

如果将重庆当作一个城市来看待,那就只能计算中心城区的数据。重庆中心九区面积477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39万,城区人口不到1000万,也就是说,还没有进入超大城市序列。与西安一样,重庆中心城区GDP刚刚爬上万亿平台,人均GDP也才突破10万。这样的数据,并不比成都更强,甚至还要弱一些。

第五,成都发展质量不高,未来的人口包袱很重,也可以出局。

很多人以为,成都很强很大,其实未必如此。

成都强大在哪里呢?

成都有12个市辖区,另外还有3个县和5个县级市。如果只算市辖区的话,成都只有3640平方公里,还没有重庆九区大。根据七普的数据,成都市辖区人口达到了1542万,而GDP只有16336亿元,人均10.59万元,比重庆高一点,但高得很有限。

成都的人口虽然多,有2100万之众,但至少有1500万人是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口。也就是说,成都的人口结构不科学,以低学历劳动力为主。成都的户籍人口占比非常多,2020年初,其总数超过了1500万,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只有62%,意味着成都这1500万户籍人口当中,有570万是农村人口。城镇化率偏低,高学历人口占比偏低,户籍人口绝对数字偏高,将给成都的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巨大压力。

实际上,成都的人口红利已经到了瓶颈期,天花板已经看得见了。我曾分析过,四川最多还能给成都提供10年的人口红利。这个红利一旦失去,成都转型升级之路将异常艰难。

相比之下,深圳、东莞与佛山等城市的户籍人口占比非常小,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多数。产业在,流动人口就在。产业迁移了,流动人口也就随之迁移了。说得更直白一点,深圳等城市就是等着别人去贡献青春的,贡献完了就得走人,很难留下来享受当地的福利。而成都不一样,这些户籍人口是不会轻易离开的。即便成都的低端产业链转移到眉山、德阳、绵阳等城市,成都的本地人口也不会随之迁移。这就意味着成都必须保留足够多的低端产业,以解决当地人口的就业问题。低端产业太多,必然会影响产业链的整体升级。人口红利消失后,低端产业链也就无以为继,而武汉、长沙等竞争对手已然完成产业链升级,成都若想立于不败之地,几乎没有可能。

而且,成都的发展虽然很快,也很不错,对东部地区的依赖度仍然非常高。如果东部的支撑力度减小,成都的发展还能不能保持目前的速度呢?答案只怕是否定的。

再者,西南双雄当中,国家对重庆的定位明显更高一些。重庆相当于是陪都,是真正的战略备份,而成都只是支持这个战略备份的后花园,这有点像南京与上海的关系。南京不可能超越上海,成都也不可能超越重庆。

排除了天津、西安、苏州、重庆和成都这5个城市之后,只剩下南京、杭州、武汉这三大城市参与角逐。

南京、杭州、武汉各有优劣,长期来看,武汉优势更大。

第一,教育方面,三大城市都很强。南京和武汉都很强,南京的双一流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与上海,武汉的本科院校数量仅次于北京,超过上海。杭州虽然只有一所浙江大学,但这是一所巨无霸大学,可以源源不断地为杭州输送人才。因此,在高等教育方面,三大城市都没有短板。

第二,科技方面,武汉略胜一筹。武汉号称全国前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最近几天,武汉一次性获批两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成为第五个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因大湾区与成渝两家是多城市合作的结果,实际上,武汉是全国第三家以一城之力建起来的科技创新中心。在科技领域,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明显领先于南京和杭州的高校。但南京和杭州也不算差,进入全国前十没任何问题。

第三,交通方面,武汉领先一个身段。武汉是全国综合交通的十字枢纽,无论是东西向还是南北向,铁路、公路、航空都要经过武汉,因此武汉被定义为钻石之心。南京的枢纽地位并不差,是北部和西部大城市前往上海的必经之路。杭州的枢纽地位稍微差一点,以省域枢纽为主,但浙江经济发达,杭州又是旅游集散中心,杭州东站、萧山机场的客流量明显比南京南站和禄口机场大一些。总体上来看,武汉是全国的经济地理中心,到全国各大城市的平均距离最短,在交通方面略胜一筹。这也是联勤某部、空降某部和顺丰机场布局在武汉周边的原因。

第四,经济方面,武汉暂时落后。南京的体量虽然不如武汉,但人均比武汉和杭州高很多。杭州的体量超过了武汉,人均也在武汉之上。就经济领域而言,武汉整体落后于南京和杭州。但是,南京虽强,在江苏省内都有很多的竞争对手,还有上海在前面站着,很难往前拱太多。杭州以网络经济、商品经济与地产经济为主,对地产的依赖度非常高。一旦房价上升无望,房子卖不动了,杭州很难找到更好的发力点。相比之下,以制造业出名的宁波,反倒稳如泰山。因此,南京与杭州的经济虽然目前比武汉强,但天花板很低,要不了多久就能摸得到。

第五,人口方面,武汉优势较大。武汉的总量比南京大得多,比杭州也要大一些。南京的人口质量比武汉稍微高一点,但规模一直上不去。有一个强大的上海与苏州在,南京只能虹吸安徽的人口,这也是南京都市圈跨省的关键因素。但是,安徽的人口明显更喜欢去上海,上海的外省人口中最多的就是安徽人,而非江苏人。因此,南京要想做大人口规模,恐怕还很有一些困难。相比之下,武汉的非户籍常住人口中,至少有218万来自于外省。即便湖北人口有限,无法给武汉提供更多的劳动力,武汉也可以通过大学招生的方式,从河南、江西、安徽、湖南甚至广东等省份虹吸高质量人才。

第六,产业方面,武汉暂时落后,但后劲十足。武汉毕竟是中部城市,在产业链的含金量方面还是不如以服务业为核心的杭州,甚至还不如以汽车、钢铁、石化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产业的南京,这一点无论如何都必须承认。但是,武汉的光芯屏端网、大健康、汽车制造、网络安全、航空航天、建筑业等产业,具备较强的后发优势。武汉所缺的不是技术,而是资金。如果资金充足的话,武汉的技术能很快转化为产品,并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转化为市场占有率。

最后的结论:

成都、重庆、西安号称西部三雄,在西部地区都是巨无霸的存在,但经济质量不高,人口质量也不高,很难跨入一线城市。

天津虽然是老牌直辖市,传统的工业大城市,但最近一直没有存在感,复兴的可能性并不大。

苏州的经济很强,短板也很多。

南京的综合实力非常强,但受限很严重,掣肘的因素非常多。

杭州的综合实力也不差,浙江省也很重视,但毕竟不是以实体经济为主的城市,也不完全是总部经济型城市,天花板不会太高。

武汉没有特别长的板,也没有特别短的板,这是武汉的优势。相比于南京与杭州,武汉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潜力更大。在内循环经济当中,武汉的战略意义可能仅次于上海。打造长江经济带,上海是龙头,武汉是龙腰,地位也很重要。随着武汉都市圈上路,长江中游城市群也将出现曙光,武汉的前途一片光明。

因此,北上广深之后的第五城,虽然争夺很激烈,最终很有可能花落江城武汉。

我们耐心等待。(2022年6月26日于武汉)#武汉头条##成都头条##南京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