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到家门口的公园健身、跑步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啦!”炎热夏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新天地公园内绿树成荫,前来晨练的湖塘居民马先生开心地说。
近年来,在武进中心城区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楼群周边,一座座城市公园、湿地公园相继建成开放;太湖畔,小村庄林涛阵阵。城市乡村的自然生态更加宜人,“小气候”更加清新。漫步见绿、移步有景、出门入园、行路见荫,居民尽情享受着这座国际花园城市的宜人美景。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每天下午四五点,淹城健身公园武宜路侧的“口袋公园”总会传来一首首悦耳的萨克斯乐曲。
“原先我们都是在乐器培训机构内练习,现在有了这个小公园,离家近、环境好,还‘附带’听众,我说就改户外练习了。”2月,武宜路侧的“口袋公园”正式投用,除了供市民休闲、健身,也给刘女士这样的乐器爱好者提供了练习、展示才艺的好去处。
原先,这里树木密布而杂乱,一道道围栏阻隔了市民亲近自然。在区住建部门的整合下,该地段绿化资源、土地、设施设备等得到了合理规划,拓展出了一大块活动空间,绿植与多彩的健身步道相映成趣,还有许多健身器材供市民休闲娱乐。
除了中心城区,近年来,武进区众多乡镇也多了一些观景、健身的绝佳去处。
伴着清脆的鸟鸣声,走进雪堰镇城西回民村体育公园,健身步道、沙堆滑梯、池边垂钓台等设施映入眼帘。村民董素琴表示,自公园景观、绿化提升后,每天来健身的村民更多了。
目前,仅武进中心城区就建成开放大大小小的公园12个,各乡镇、街道、开发区也有公园点缀,打造了一批百姓家门口的共享精致绿色空间,为更多市民实现了推窗见绿、 出门入园、行路见荫的愿景。
湿地修复持续推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6%,却为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截至2021年底,武进区湿地保有量2.48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1.9万公顷,人工湿地面积0.58万公顷,湿地保护率46.4%,自然湿地保护率60.4%。
2015年12月,武进区首个省级湿地公园滆湖湿地公园开始建设;2016年1月,建成市级湿地公园高新区滨湖湿地公园。此外,全区还有4个湿地保护小区,以及滆湖备用水源地保护区、滆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多个湿地保护区域。
近年来,武进十分重视湿地保护与恢复。2020年,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武进分局探索小微湿地建设模式,在南夏墅街道南河社区茅柴浜河道建设2446平方米小微湿地示范点。2021年,武进分局还牵头开展了滆湖退圩环湖二期工程,在西太湖塔下片区近岸带进行水生态修复,修复面积1260亩。
走进湿地公园,湖面碧波荡漾,岸边苇蒲茂盛。不久前,滆湖湿地公园附近出现了一群“不速之客”——野生黑天鹅。
接下来,武进区将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加快小微湿地示范点建设,持续推进退化湿地修复治理,2022年计划完成生态湿地修复1000亩。
绿化造林城乡更绿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在雪堰镇城湾村,就有这样一个“护林之家”。造绿、护绿、守绿,蒋阿林、蒋光杰、蒋伟文,40余年间,祖孙三代人的脚步踏遍山涧沟壑,将岁月奉献给了家乡的青山密林。
“从1976年起,父亲一个人种了1008亩杉木林,光是植树塘就挖了3万多个。”提起先父蒋阿林,73岁的蒋光杰心中涌起深深的感怀之情,“我自己年轻时,也常徒步上山巡护,走一圈就是半天时间。”
如今,蒋光杰的脚步虽然不如当年利索,但依靠对讲机、卫星监控等高科技手段,他始终保持着每日巡山的习惯。
40年时光荏苒,荒芜之地变青山。1000亩杉林、2000亩松林郁郁葱葱,儿子蒋伟文也回到故土,接过父辈衣钵。护林事业代代相传,令蒋光杰十分欣慰。
蒋家三代人的努力,是武进造林事业的缩影。仅去年,全区完成造林3377亩,并于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四旁”植树25万株,全区林木覆盖率29.98%。与此同时,加快“林长制”实施,不断健全全区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生态文明的底色愈发鲜明。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22年,武进区计划完成造林3000亩、森林抚育1.2万亩、“四旁”植树25万株、创建省级绿美村庄6个,力争林木覆盖率达到26.55%。(华再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