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2008年8月9日,甘肃武威市的三位知名文物专家孙寿龄、党寿山、黎大祥来到武威塔儿湾西夏遗址考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威塔儿湾遗址

在一处镶着西夏时期陶瓷碎片的断层旁,具有丰富考古经验的孙寿龄直觉判断:“这里可能有好东西”,就用石子在上面轻轻刮擦。

突然,孙寿龄发现有一点白瓷露出土层,他上前用石子轻“抠”了几下,一件漂亮的白瓷马头从泥土中“探出”了脑袋,这让在场的文物专家们惊喜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塔儿湾遗址出土的白瓷马头

这是一件距今近千年的西夏时期极其珍贵的文物。白瓷马头既像是浮雕又像是两个单面瓷器中的一半,而且这件白瓷马头造型逼真,体格健美,飘逸洒脱。马头上一缕缕的鬃毛栩栩如生,动感十足。

白瓷马头长3.5厘米,头宽2厘米,颈长2.5厘米,颈宽2厘米,耳长8毫米。整个马头为白釉底色,黑斑点缀,马眼炯炯有神,马头造型逼真,体格健美,飘逸洒脱,在马的脖子上还有几个圆形的“豹斑”,其做工技艺精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塔儿湾遗址出土的白瓷马头

从整体复原来看,这件瓷马应该是由同样造型的另一半组合而成,或者是黏结在某一瓷器上马形装饰。这种造型和制作工艺的瓷马在国内西夏瓷器中还属首次发现。

(二)

可以说,这件瓷马是西夏时期凉州畜牧甲于天下的绝美写照。

西夏王朝占据西北大片领土,域内许多地区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良马出产地,河西走廊尤为出名,比如甘州“水草丰美,畜牧孳息” ,再比如焉支山“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水草茂美,宜畜牧”……

西夏马自古有名,唐诗中就有“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旧唐书》和《旧五代史》中也提到党项马数量多、品种好,深受人们的喜爱。

西夏马较之其他良驹来说,它的个体特征比较突出,从宁夏西夏王陵出土的石马和甘肃武威西夏墓出土的“大六”牵马图,一动一静,可以解到有关西夏马的神骏非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六”牵马图

西夏陵区出土的石马表现出了西夏马匹静态的卧姿形象,一看就是膘肥体壮:“双耳上耸,二目圆睁前视,有眼角刻线,口微启,唇略涂朱彩,额门鬃毛中分贴于脑际,颈上鬃毛较长,倒向后斜贴颈部,呈清晰的线条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夏王陵石马

而在西夏墓出土的彩绘木版画中,有一幅彩绘——牵马人物图。牵马人披发,着典型的西夏人服饰——浅绿色交领短衣,束黑色腰带,一手执鞭,一手牵马;所牵之马,动感十足,昂首扬尾,马身背负黄色马鞍,木板背面墨书汉文“大六”二字。

专家对“大六”牵马图构图意境评价很高,认为它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中的“邮差驿使”画像砖的画风如出一辙。

(三)

根据史料记载和西夏出土文物马之艺术造型的分析,西夏的马融入了以下三个品种:甘青马、大宛马、蒙古马。

甘青马(也称契丹马)出产于祁连山南北两麓、青海湖周围等区域,李元昊称帝后,西夏帝国占据着祁连山以北的广大地区。甘青马作为该地区著名的马匹,被西夏军队大量地征用,成为西夏战马的主要来源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丹军马场的骏马

众所周知的武威铜奔马的形象,与“大六”牵马图进行比较,专家分析它们有共同的特点——奔跑时都采用对侧步的步法,从而可以进一步证明西夏应该拥有甘青马这个品种。

大宛马是中国古代史上最著名的良马品种之一,大宛马需要经过河西走廊才能流入中原地区,而西夏长期占据河西走廊。西夏军队又是以骑兵为主,对马匹的繁殖饲养保护得当,也应会引进周边地区的良种马,专家由此推测西夏应该拥有一定数量的大宛马。

而西夏北邻辽国的边界地区,正是蒙古马的生息之地。蒙古马多生长在空旷的牧区,能忍受漫长的严冬,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西夏在与辽长期的经贸交往和军事冲突中,也获取了大量的蒙古马。

三种良马的繁衍、选育、生生不息,最终形成了北宋人眼中天下第一等战马——西马,它们驮着那些矫健的西夏男儿征战沙场“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往忽来,若电击云飞”。

西夏马的汗与铁、铁与沙、沙与血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聚拢,又逐渐平息,如同冷却下来的火焰,退往孤独而忧伤的深处,最终凝聚成陇原西夏文物中独特而神秘的马文化,这些西夏马的艺术造型丰富多样,各美其美,“既有摩崖石刻,又有碑刻浮雕装饰,有些是瓷器上的浮雕,甚至还有墓葬出土绘画艺术……”吸引着人们去了解西夏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雷媛 刘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