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杨新村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因其地处城市中心、交通便利、设施齐全,一直以来都是年轻白领的租房首选地。随着上海进入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年轻人眼中性价比较高的合租房,却给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风险隐患,如何在租房和安全之间取得“最大公约数”,便成了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近期,根据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本年度立法计划,本市的住房租赁条例即将迎来立新废旧的新关口,曹杨新村街道也积极立足基层立法联系点,紧锣密鼓地参与到了该项立法的调研中。对此,曹杨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春辉表示,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将调研中提炼出的“问题清单”反馈上去,体现了七十年来曹杨新村街道“人民当家作主”的悠久传统。

如今,基层立法联系点开进居民区,信息采集点覆盖每个居委会,广大居民群众在一场场秉持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立法调研、交流等实践中,学会了如何反映情况、表达诉求,如何科学建议,将民心民声原汁原味地反馈至立法机关。

“人民呼声”迅速转化为立法项目

随着基层立法联系点功能进一步拓展,立法机关对于民意的尊重与倾听也从“立法中”“立法后”,逐渐延伸到了“立法前”。

在本次住房租赁条例修法调研中,曹杨新村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联络员周阮文在整理群众意见后发现,尽管与群租不同,但合租同样存在着诸如流动性大、实时监管难等相似问题。对此,曹杨新村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议:应该界定房东、承租人等各方主体的职责,最好还能明确相应处罚措施,而且还要进一步将其纳入社会治理,进行综合施策。

为此,周阮文代表社区居民,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渠道,向市人大提出,“希望考虑为住宅小区综合管理立法。”没想到,今年立法项目计划中,该项目赫然在列,这让大家信心倍增。在周阮文看来,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入参与立法项目选择,能让法律法规在立法前就更贴近民心民意,也让有限的立法资源用在刀刃上。

从小雨棚到充电桩,一户一策调解

作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曹杨新村里的苏式建筑是时代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居住于此的居民来说,存在着生活设施匮乏等难题。而对于民生问题的“体察度”,也成为曹杨新村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的重要功能。

在对辖区内旧房屋进行改造前,作为信息员的“小巷总理”施云霞收到一箩筐“需求单”——能否装个雨棚、安个晾衣杆,能否加个充电桩?看似不起眼,却实实在在影响着居民的幸福感。

正是趁着《上海市促进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条例》意见征询这一契机,基层立法联系点将座谈会开进了正在改造中的曹杨一村。在这里,居民们逐渐吐露心声,一场谈论下来,大家自己“咂摸”出了老房改造过程中矛盾纠纷的解决机制——搭建共商共议平台,推动矛盾纠纷“众人商众人决”。对于雨棚、充电桩等共性需求,确保整体风貌协调一致;对于电桩,在楼门口增设充电位;用“一房一方案”取代了原来的“千房一面”,惠民工程在历史风貌保护和个性化需求间达成最佳平衡。

“这就是将立法基层联系点设在居委会的巨大优势,它可以让法规法条在诞生之前就具备了可操作性和生命力。”施云霞说。现在,每逢雨天,经过改造的雨棚都会成为“小鼓队”,齐声奏响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嘹亮乐声。

从立法的“敏感度”到民生的“感知度”,其背后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完善的体现。“呼声能被听到、建议会被采纳”,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和实践已经深深植入这片社区的肌理,化为居民生活的日常,有效推动征集到的人民建议转化为立法建议“金智库” 、社区治理“金点子”、基层协商制度“金钥匙” 和民心实事“金果子”。

(来源:上海普陀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