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诗人喜欢赞山?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山?

为什么游山能成为生活的雅趣之一?

红尘事多,会心累,会厌恶,心生逃离就成了人之常情。回溯文史,诗人、入仕者、文化大家、甚至普通人,总喜欢以山为载,寻一禅境,安放心灵,寄托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意境图@遥望密林远山,逃离尘嚣厌恶

一人一山,恰似“仙”

一人一山,恰似“仙”

陶渊明爱田园喜山水,“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留史一千六百余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道出归复自然后的人生乐趣;

李白孤寂漂泊,游仙饮酒寄山水,写下“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留下了《独坐敬亭山》的千古绝唱,赋山水以生命,述旷世孤独之精神;

王维参禅悟理,史称“诗佛”,山水自然及隐居的诗篇不胜枚举,“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广为所知,诗中一行一到,一坐一看让诗境极富禅机禅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意境图@深山古寺的光影禅意

古代诗人望山抒怀,近山参禅,而现代虽很少有人以诗抒怀,也常有登山忘我的之时,人们能在岁月中把缠绕不掉的俗事解除,让心情平和超然,这就是山的魔力,因此,有人说,一人一山,恰似“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人们总喜欢山了。

何处寻“仙” 但见宝顶山

何处寻“仙” 但见宝顶山

何为仙?人+山就是仙;所以寻一山享受“与天地精神独往来”,就是仙。

大足宝顶山,虽不似庐山雄奇险秀,不似泰山磅礴壮丽,不似黄山烟云起伏,不似峨眉山逶迤雄秀……但宝顶山之于大足,之于重庆,甚至之于全国,都是一座特别的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示意图@参天古树间的圣寿禅院,见证大足石刻近千年的历史更替

这里,苍山深深,郁郁葱葱,参天古木间是跟随山河轮转近千年却留史至今,举世闻名的大足石刻——宝顶山石刻;这里,曲径通幽处,拾阶向山寺,更有立山而证石刻千年沧桑的千年古刹——圣寿禅院。

山不见深,却归林闻古意。八百余载,宝顶上之上,葱郁林深处,崖谷深幽,寺院雄丽。禅院自南宋建,历经明清,历时千年,数度兴废,尤盛至今。一树一木,一砖一瓦,流淌出的都是寺院之禅韵,寺园之诗意,寺史之厚重。此间,唯听山中禅,唯见山中意,故而静心一小坐,心便也有可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示意图@参天古树间的圣寿禅院,见证大足石刻近千年的历史更替

禅意大足 石韵悠长

禅意大足 石韵悠长

山川无言,大地无声,中国人面对山不只是山,而是“仁者乐山”,是无言山川之下释然与顿悟,是雅静林深处顿生的片刻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示意图@参天古树间的圣寿禅院,见证大足石刻近千年的历史更替

五月上旬伊始,大足区政协以“委员传承文化”系列活动为载体的“禅意大足·石韵悠长”主题传播活动拉开帷幕,向大众诠释大足文化内涵、彰显大足文化形象、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时,展现自古以来的大足历史文化和禅意文化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示意图@禅意大足,石韵悠长,宝顶山建筑与自然融合的禅意美学

禅意雅趣,是崇高美与世俗美的交替融合,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人入山中,月入云间,雨后青山,似仙境般的宝顶山一切都带着一种禅意的美感,也透着中国人追求山水自然的文化美学。

夏日幽幽,逃不开红尘俗世,走进大足宝顶山,在圣寿禅院领略千年文化滋养的山中禅意,感受有山可依的似仙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