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丨孙振华

我的新书《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不是公共艺术的概论、原理,而是笔者二十年多年来,从事公共艺术的理论写作和创作实践的心得汇集。

本书无意于建构一个逻辑严密,概念完备的公共艺术学科体系,尽管本书也划分了不同篇章,看似有一个逻辑框架和叙述脉络,但这些内容仅限于笔者已有的研究,不意味着公共艺术所应该具有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书名叫“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一方面,希望读者不要产生概论、原理之类的误解;另一方面,代表了笔者的一个主要看法,即公共艺术学科的关键是它的观念和方法。换句话说,公共艺术的核心是它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而不是技能、媒介、呈现方式和表现手段。这意味着,学习公共艺术,最需要掌握的是它的观念和方法。

很简单吗?——非常不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共艺术的观念指的是一个人用什么样的思想、理论来指导、从事公共艺术的实践;它要解决的是“做什么样的公共艺术”的问题。

它涉及的范围包括:文化、哲学、美学、伦理、政治、社会、历史、科技、心理、城市、民族、宗教、经济等各个学科,从“新文科建设”的角度讲,几乎一切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乃至自然科学的知识都可以与公共艺术的观念产生联系。

公共艺术的方法则是指,一个人掌握了公共艺术的思想、理论之后,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路径来践行这些思想和理论,保证公共艺术能够按照这些思想和理论的指引而落地,它解决的是“怎么做公共艺术”的问题。

公共艺术的方法涉及到思想方法、机制程序、工作方法、操作方法……一言以蔽之,公共艺术怎么做,按什么方式做,都是方法所要考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公共艺术的观念和方法”?

笔者认为,公共艺术学科不同于建筑、雕塑、绘画、园林、景观、新媒体等学科,它主要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而不是一门掌握具体技艺、技能的学科。这意味着公共艺术的教育主要是观念和方法的教育,它解决的主要是思想问题,而不是掌握某种具体的造型、设计、操作的技艺。公共艺术是多媒介的、综合性的艺术,在理论上,只要有了公共艺术思想的武装,任何人都可以以自己所熟悉的方式投身到公共艺术的实践之中。

也就是说,任何掌握了造型、设计、操作手段的人,甚至没有学习过艺术,只要对公共艺术有兴趣的人,都可以在掌握了公共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之后,进行公共艺术实践。因此,公共艺术更适合作为一门通识教育的课程。一切有志于艺术的人,都可以通过公共艺术的方式来实现生活的艺术化,或者让艺术生活化。

在这个意义上,观念和方法就成了公共艺术的基本的准入门槛,这个门槛看似不高,但是要想真正掌握好,做出高质量的公共艺术,这个门坎又绝不会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共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二者的关联在于: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方法是观念的具体运用,有什么样的方法,也会体现出它所依据的观念。因此,观念必须付诸于实践,实践又会反过来检验、修正观念,观念和方法在根本上应该是统一的。

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念侧重于认识,方法侧重于实践;观念是思想的、理论的;方法是工具的,运用的。不过,观念和方法都是分层次的,以方法为例,思想方法和操作方法就不一样,它们的层次是不同的。

纵观全书,尽管在结构上分成了不同部分,总体上看,无非是在说公共艺术是什么?公共艺术有什么特点?公共艺术有哪些方式?公共艺术究竟应该怎么做?这样一些问题。

本书的四章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章,“公共艺术的由来和定义”主要讨论的是公共艺术的概念。在本章,根据笔者现有的认识,为公共艺术给出了一个定义。

从现有公共艺术研究的著述和文章来看,明确为公共艺术下定义的并不多。笔者认为,所谓定义,是对于事物内在属性的认识。定义的过程也是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纠错,不断确认的过程。随着对于公共艺术认识的深化,任何定义都有被证伪的可能,而这恰好是“定义”本身的意义。只有不断地提出假说,又不断地修正甚至推翻假说,公共艺术学科才能进步。所以,不能因为怕出错,就去回避公共艺术的定义。

除了定义,还需要确立定义的专属性。一方面采用纵向的方式,把定义历史化,看它是如何演进而成的;另一方面是采用横向的方式,把定义与相近的概念进行比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章,“公共艺术的内涵和特性”主要讨论的是公共艺术有哪些基本的观念。这个问题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很难在一个有限的篇幅内涉及全部,本书只是就笔者平日关注较多的问题,集中介绍了某些部分。

关于公共艺术,从目前笔者所了解的情况看,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关注点:有的侧重于从设计的角度出发,讨论公共艺术与空间设计的关系问题,如公共艺术的空间尺度,空间功能;有的侧重于公共艺术的审美效应,强调它对城市、环境的美化、装饰功能;有的更侧重于它的艺术属性,关注它的艺术造型、艺术语言和材料媒介。本书更强调的,是公共艺术的价值观,即它如何通过公共艺术的方式,推进公共空间的民主化进程;通过公众的广泛动员和参与,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章,“公共艺术的范围和媒介”主要是对公共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展边界,不断出现新形态,不断运用新介质等现象的观察和回应。

当我们试图用观念、媒介、空间等概念来描述公共艺术的时候,公共艺术不断发展的现实从未停止为我们展现它新的面貌,它们总是不断在挑战和修正我们原有的认识。

这种现实和理论之间的张力,正是第三章所关注的问题。由于公共艺术方兴未艾,属于当代中国最具有活力的艺术领域之一,我们在这里同样不能对它的新变化进行全面描述,限于笔者的眼界所及,只关注到了其中的一些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章,“公共艺术的实践和案例”,这一章主要是关于公共艺术具体案例的研究和分析。本章涉及的这些案例都是笔者亲自策划、主持或参与策划、主持的公共艺术的实践活动。研究这些案例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用案例来解析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

就笔者观察,公共艺术研究的难点之一,就在于理论和实践之间总是存在巨大的鸿沟,它们常常无法互证、自洽。人们往往可以很圆满地说出一套公共艺术的理论,实际上,他们的所说和所做之间存在较大距离;同时,他们很难为自己的理论举出较多可以自圆其说,相互证明的案例。

这种情况使公共艺术似乎成了一个无底的框子,任何东西似乎都可以装在这框子里面,然后,又无法确认这个框子究竟能留住什么?

它给公共艺术学科带来的负面作用是:不去管公共艺术到底是什么?也不去考虑公共艺术有没有自己基本的学科共识,而是实用主义的为我所用,先把公共艺术当个标签,贴上去再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书不主张将公共艺术泛化,也不主张将公共艺术标签化,而是主张采用相对严格的公共艺术的学科立场,即,只有那些体现了公共艺术的基本观念,同时又具有方法论的自觉意识的实践,才能称之为公共艺术。

以上就是《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名称的由来、关于本书的基本想法以及各个篇章内容介绍。

· 新 书 推 介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

孙振华

定价:98.00

书号:ISBN 978-7-5479-2819-6

版次:2022年3月第一版

开本:16开

页数:208

· 内 容 简 介 ·

《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是国内首次以综合性视野深入研究公共艺术的专著。本书从公共艺术的概念、特征、范畴、媒介和实践案例入手,在探讨公共艺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明晰公共艺术的学科立场,阐释公共艺术的时代维度,强调公共艺术在观念与方法上的自觉意识。本书明确提出了“做什么样的公共艺术”“怎么做公共艺术”等重要问题,结合理论与实践,彰显了公共艺术与生活、公共艺术与大众的紧密联系,为国内公共艺术的发展指明了重要方向。

· 作 者 介 绍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振华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雕塑》主编、《公共艺术》编委。

1989年初获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留校任副教授;1993年调入深圳,曾任深圳雕塑院院长、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深圳市美协副主席、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研究领域为:雕塑理论及历史研究、公共艺术理论和实践、当代艺术批评。著有《生命神祇时空——雕塑文化论》《中国古代雕塑史》《中国当代雕塑史》《公共艺术时代》等二十部著作。

主持、策划一系列公共艺术的规划、展览、研讨活动,包括策划、负责《深圳人的一天》大型公共艺术项目(1999年),策划、主持国内第一个公共艺术论坛“公共艺术在中国”(2004年),担任“四川攀枝花市公共艺术总体规划”项目负责人等。

· 图 书 实 拍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