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哪里,喜欢吃槟榔的人都会对湖南槟榔的味道赞不绝口。经过湖南人深度加工后的槟榔,口味颇具湖南特色,深得湘人喜爱,特别是在外地谋生的湖南人心里,它更是不能割舍的家乡情结。在湖南, 槟榔产业早已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而其价值更是突出。作为湖南当地龙头产业,湖南槟榔不仅经济效益高,以湖南槟榔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效益也非常突出。

历史上,很多名人都与湘潭槟榔密切相关。如左宗棠与槟榔的故事就在光绪版《湘潭县志·山水》提到:“近岁左文襄赘居妇家 ,有槟榔之恨,及后富贵,更为美谈。”光绪版《湘潭县志·烈女》提到“长(女)诒端归湘阴左宗棠,初婚时宗棠贫甚,赉于周,周以其轻脱,未甚礼之。"左宗棠当初屡试不中,于道光十一年应周诒端堂兄周诒煜邀请共读,次年入赘周家为婿。左在读书期间,周母王慈云常许诺诗作最佳者奖以槟榔,周氏姐妹均擅长作诗,左宗棠每居其次不得槟榔,这就是“槟榔之恨”的来历。后左得贤妻相助,奋发读书,终成大业。

还有王闾运在北京时,同乡张百熙曾在新年馈赠槟榔给王阊运,王阊运作诗《张野秋馈槟榔》谢之:“萄叶微辛桂气和,并刀亲剖赤丝窠。为思远物殷勤觅,莫笑长饥乞请多。酒半早看红上颊,海南曾见碧无柯。新年茶罢留乡味,略似含香佩紫荷。”槟榔既可作为读书的奖品,也可作为湘人年节互赠表达乡情的佳礼,可见在当时的流行程度。

小小的槟榔,船儿的模样,游淌在岁月的长河里,承载着无数湖湘子弟的思念与情怀。对于身处异乡的湖湘游子来说,“湘”愁就是一颗桂子油槟榔。轻啖入口,眼前一下闪过了小时候偷偷从父亲衣兜里翻吃槟榔,又或是小伙伴们凑上五分钱去买大人们不吃的“槟榔花”的场景。特别是对于漂泊在外的人,湖南槟榔就代表着最熟悉的“湘”愁味道。

对于湖南人来说,湖南槟榔代表着故乡, 湖南槟榔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湖湘精神,一颗小小的槟榔,也象征着几千年来湖南人民乃至中华人民的民族精神与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