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是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

C螺旋结构是EGFR形成二聚体的关键调节因素,EGFR在未激活的状态下,C螺旋处于“外旋“的状态,占据了ATP的结合口袋,但EGFR一旦与配体结合后,C螺旋结构通过内旋打开了ATP的结合口袋,从而促进了下游信号的传递。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后,即使不与配体结合,C螺旋也被上推从而引起活化,在左边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20号外显子的编码区域分为C螺旋结构和C螺旋后的环状结构。

如果插入突变发生在环状结构,这时候就会在ATP结合区会形成一个“楔形结构”,形成空间位阻效应,从而使得EGFR TKI较难与ATP结合口袋发生结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的异质性是非常强,目前已经发现存在100余种的突变亚型;20外显子插入突变可发生在C螺旋区和环状结构,既往也被称作前端插入和后端插入;目前已经将环状结构进一步分为近环区和远环区,所以20外显子插入突变可以被分为C螺旋区,近环区和远环区。

其中近环区是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发生最频繁的区域,将近有70%的20外显子插入突变都是发生在这个区域。

20外显子插入突变发生在C螺旋区的频率较低,约为5%,但此区域内的突变并不会产生明显的空间位阻效应,所以既往的EGFR TKI仍然对这一区域内的20外显子插入突变有一定的疗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虽然异质性非常强,但是也有常见的突变亚型。其中发生在近环区的A767_V769dup和S768_D770dup这两种亚型最为常见。基本上全球人群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的常见亚型是比较相似的,中国人群最常见的突变亚型为p.A767_V769dup,在20插入突变患者中,占比最高可达3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EGFR Ex20ins突变也常伴随其他基因突变,其中TP53突变是最常见的共突变,中国人群和欧美人群的发生率类似,约50%的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患者都会伴随TP53突变;中国人群出现EGFR扩增和PIK3CA发生率较欧美人群高;同时,EGFR Ex20ins突变也可伴随EGFR 19Del、L858R和T790M突变,但发生率相对较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针对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的NSCLC患者,主要的两种治疗策略仍然是化疗和EGFR TKI的治疗,但是在相关的研究中发现,疗效并不理想。一线化疗的ORR仅有19.2-41.6%,中位PFS最高仅有6.4个月;二线化疗的ORR仅有17.6%,中位PFS为4个月。一/二代EGFR TKI一线治疗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NSCLC患者ORR不足10%,mPFS<3个月;奥希替尼80mg剂量的疗效有限,当奥希替尼加倍剂量,应用160mg时,ORR仅有2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针对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NSCLC的药物正在不断地研发和探索当中,其中主要包括了大分子的双特异性抗体和小分子TKI。在2021年,由杨森公司研发的埃万妥单抗和由武田公司研发的莫博替尼先后被FDA批准用于含铂化疗失败后的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NSCLC患者,并且获得了国内外指南的推荐,所以2021年是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NSCLC治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意味着20插入突变的患者真正迎来了靶向治疗的时代。

同时,一些在研新药的初步数据也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但是仍然需要在更大样本量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埃万妥单抗是一种靶向EGFR和MET的双特异性抗体,获批上市依据的是CHRYSALIS研究,在该项研究里,对81例患者进行了疗效评价,ORR达到了40%,中位PFS 8.3个月,中位OS 22.8个月;在安全性方面,约2/3的患者出现了输液相关反应,且同时具备EGFR和MET相关的不良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博替尼的获批上市依据的是基于一项1/2期研究,该研究中,汇总了114例既往接受过含铂化疗的患者数据,结果显示:ORR达到了28%,中位PFS达到7.3个月,中位OS是24个月。针对基线存在脑转移的患者,ORR仅为18%,中位PFS为3.7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波奇替尼的II期临床研究中现,对于经治患者,ORR为14.8%,中位PFS为4.2个月;在安全性上,3级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8.9%,并且出现了一例治疗相关的死亡。3级皮疹、腹泻的发生率较高;所以综合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目前波奇替尼已经主动终止了在中国的临床注册研究,暂停了在中国的进一步研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伏美替尼为中国原研的三代EGFR TKI,引入了强疏水性的三氟乙氧基吡啶结构,与EGFR ATP结合区域L792和M793组成的疏水口袋更为适配,这种疏水结构间的强亲和力能够帮助其更迅速、更准确地与EGFR突变ATP结合区域共价结合,提高药物活性。同时,三氟基具有强吸电子效应,改变了整个药物分子的极性,人体内代谢产物是药理特性与原型药高度一致的AST590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床前试验结果显示,艾弗沙可有效抑制多种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亚型,IC 50值在11-20nM之间,对EGFR野生型抑制活性弱,具有一定选择性,并且,在动物体内试验中可以看到高剂量艾弗沙强效抑制了携带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的移植瘤,所以可能提高艾弗沙的剂量对于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有一定的疗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于临床前试验的结果,上海市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牵头开展了艾弗沙针对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FAVOUR研究。这项研究共有三个队列,共招募了30例患者,每个队列入组了10例患者。10例初治患者给予伏美替尼240 mg qd po;20例经治患者经1:1随机分组后,分别给予240 mg qd po和160 mg qd po,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主要的观察终点为IRC评估的ORR,次要终点包括DCR、DOR、PFS、OS等等。该研究还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包括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后ctDNA的突变状态以及伏美替尼的获得性耐药机制。

在2021年ESMO会议上,公布的是队列1初治患者的初步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步数据显示,艾弗沙240mg一线治疗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IRC评估的ORR为 60%,研究者评估的ORR达70%,DCR均为100%。所有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肿瘤缩小,经IRC评估,中位肿瘤缓解深度为51.8%;截止至2021年6月4日,中位药物暴露时间为4.1个月,所有患者均仍在接受治疗,中位PFS未达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初治的10例患者安全性、耐受性良好,未发现≥3级不良事件或治疗相关不良事件,腹泻是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有1例患者发生2级腹泻后导致药物中断,暂停治疗6天后患者恢复了240mg每日给药,研究中没有患者需要减量或终止治疗。体现出了艾弗沙治疗窗宽,安全性佳的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