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神农氏即将崩坏的统治,末代炎帝榆罔欲图中兴。只可惜,他选错了方式,出了昏招,反而让诸侯们都倒向了轩辕,并最终爆发了阪泉之战: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史记·五帝本纪》)

关于炎帝“侵凌诸侯”的记录,有后世学者认为,正是《战国策》中记载的“神农伐补、遂”的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农氏伐斧燧一战,或许是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场战役:

“昔者,神农伐补、遂。”(《战国策•秦策》)

“补”、“遂”是两个部落的名字,分别是“斧”、“燧”的异体。从字面的意思理解,“斧”部落想必是擅长使用石制工具的部落,“燧”部落或许与传说中的燧人氏有关。

由此可见,神农氏侵凌诸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也就是“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是最原始的农作方式。先以石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将其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随便撒点种子,不翻地,不除草,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便可以结出尚可果腹的食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由于土地被烧后荒芜,无法再种粮食,第二年只得易地而种。因此,刀耕火种也被称为“迁移农业”,这也是上古部落为何像游牧民族一样频频迁居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原始洪水)。

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斧燧”并非两个部落,而是一个部落的名字。燧石坚硬,在石器时代燧石也常常被制作成为斧头。

从这个角度出发,末代炎帝榆罔之所以讨伐斧燧部落,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强大的石制兵器,进而能与已经掌握金属兵器的蚩尤相抗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炎帝榆罔讨伐斧、燧后,其副作用便很快显现,那就是此举激起了诸侯们的强烈不满。

原因很简单,此时的神农氏炎帝虽名为天下共主,却早已失了人心,不论这次对斧、燧部落的讨伐是出于正义或是私心,都直接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诸侯对神农氏众叛亲离,纷纷倒向轩辕的阵营。

就这样,在与东夷的强敌蚩尤进行决战前,炎帝榆罔要先面对部落联盟内部的挑战,内战一触即发。

榆罔和轩辕选择的战场,名曰“阪泉”。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史记·五帝本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年代久远,关于阪泉的地望所在,历代学者争论不迭,却始终没有定论。但从地缘的角度看,身处中原的神农氏炎帝要阻挡西面轩辕势力的扩张,很可能把战场选在轩辕东进的必经之路上。

关于神农氏的定都所在,《帝王世纪》认为是在陈地,那里是昔日伏羲氏营造的都城,位于当今河南省周口市内。

从地图上看,轩辕部族发祥于黄土高原,随着附近诸侯的归附,其势力范围在阪泉之战前或许已然延伸到了关中平原一带。

而轩辕部族想要出关,其路径有二:一条是北上渡河进入山西境内,一条则是出崤函通道抵达中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上古时期,黄河脾性阴晴不定,时常爆发洪水,在大禹治水之前,先民们北上渡河的可操作性并不高。相比之下,东出崤函通道,显然是一条性价比极高的路线。

但从末代炎帝榆罔的视角来看,神农氏定都于陈,与崤函通道的出口洛阳相距甚近,倘若轩辕部族成功出关,那么神农氏的腹心要地便无险可守,在地缘上必然陷入被动。

因此笔者猜测,阪泉之战的所在地,很可能就发生在崤函通道至陈地的必经之路上。

关于阪泉之战的过程,史书中只有寥寥数语,乏善可陈。可想而知,这场战斗或许呈现的是一边倒的架势,腐朽衰败的神农氏部众完全不是轩辕及其联军的对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记》说轩辕“教熊罴貔貅貙虎”作战,后人大多持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这是轩辕部族游牧习性的体现,一种认为这些猛兽其实是轩辕军队的旗帜图腾,莫衷一是。

阪泉之战,可以说是华夏集团内部的一次整合。

自此战后,炎帝榆罔和轩辕完成了融合,成为了华夏集团的共主。但一山难容二虎,蚩尤为首的东夷集团此时也窥伺中原已久,正以逸待劳,酝酿着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旷世大战。

文:姬为毅

图:源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