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他老人家曾经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人都爱钱,历朝历代,大多如此。西晋隐士鲁褒写出《钱神论》,描摹了金钱的威力;老舍先生写下《有钱最好》,道出了因为生活相对拮据遇到的困难和麻烦。

至于爱钱的原因,古人认为“夫钱,穷者能使通达,富者能使温暖,贫者能使勇悍”;作家路遥也说:“钱是好东西,它能使人不再心慌,并且叫人产生自信心。”

现在我们习惯了数字支付,纸钞似乎都已经很久不见了。在古代,钱是一枚一枚的金属货币。专有一群人,他们爱的钱,就是历朝历代的货币。

不仅是收藏家的癖好,研究古钱币可是一门学问。历朝历代钱币的不断更迭见证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古代钱币中能解读出各个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位酷爱研究钱的老先生,他自幼就喜爱古代钱币,大学毕业后认识了这个圈子的“大咖”,从而开启了自己的研究之路。

其实,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学者研究钱币。到了民国初期,研究的人更多,还纷纷写书,相互切磋,成为一时的风气。古人认为,钱币的流通就像泉水的流动一样,所以把“钱”也叫“泉”。1936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古泉学会,并创办了《古泉学》刊物,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学会会员星散,《古泉学》出到第五期就停刊了,学会也陷入了停顿状态。

1939年,我们的主人公离开重庆的家乡到上海定居。在老家从事桐油生意的他,因为日寇入侵因而放弃一切商业活动潜心钱币研究,宁愿变卖房产维持生活,开始重新组建钱币组织。与当时圈子里的“大咖”们创办了中国泉币学社,任副社长,并主持出版了《泉币》杂志。到了1945年9月的时候,社员已经达到296人,其中还包括欧美等国的社员,以及以公司名义加入的会员。后续还设立了北京、天津、苏州、江门青岛等分社。

《泉币》杂志自1940年七月出版“创刊号”至1945年9月出版“胜利号”,一共三十二期。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其中汇集了四十年代初期中国古泉收藏研究的精辟论文,这些论文对今天的中国钱币研究,仍然有着特别重要的参考价值。

再后来,当时这个圈子里的“大咖”,把自己的珍藏不是带到了美国,就是转移到了香港。唯有我们的主人公,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把珍藏数十年的古钱珍品和金银币无偿献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他就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钱币学家、钱币收藏家罗伯昭。他衷爱中华文明,勇于化私为公,自觉将个人绵薄之力汇入文化繁荣发展的壮阔洪流之中。为保存祖国文化遗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研究我国钱币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材料。

今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10周年,为纪念罗伯昭将“全部藏泉,公诸邦国”的爱国义举,特别策划了“罗伯昭捐赠展”,精选罗伯昭捐赠文物珍品170件(套),通过“泉坛巨擘 沐园寄怀”“爱国义举 垂范后世”“不负重托 笃行致远”三个单元,系统展示了罗伯昭的重要泉币收藏和学术研究工作,也展示出中国国家博物馆在钱币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既彰显和铭记一代名家的人生追求和家国情怀,也展示和见证中国国家博物馆从筚路蓝缕到走向辉煌的历史脉搏。

作者 | 杨逸尘

编辑|杨逸尘

审核|王 超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