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段时间,著名的小说家倪匡先生离开了。早在三年前的香港书展上,他就曾向媒体说过自己身患皮肤病的症状,并且皮肤病已经跟随他十多年,还曾被确诊为皮肤癌,当时的倪匡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多少时日了,于是他并没有接受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

倪匡与金庸、黄霑、蔡澜一度称为“香港四大才子”。倪匡在生前有非常强烈的个人色彩,他曾经为邵氏编写了261部武侠小说,而倪匡也凭借自己的天赋开创了武侠电影的黄金时代。

他曾经还写过145部卫斯理,超过8000万字的科幻小说,更是凭借自己的“科幻大脑”引领了30年的科幻风云。就是这样一位传奇的人物,始终离我们而去了。

科幻传奇的一生

倪匡出生于上海,从小倪匡似乎就带着“主角光环”。小时候的他每日游荡在上海的十里洋场和民街陋巷中,看尽了街头魔术“偷天桃”与“种梨树”。从小到大,倪匡唯一的梦想就是要做一名冒险家,他最喜欢的人物是李时珍和徐霞客,当同龄人还在斗蟋蟀时,倪匡已经在读《徐霞客游记》了。

倪匡从小就与同龄人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对于文倪匡十分敏感,不管是书籍还是报纸上的小说他都能写。青年时期,倪匡初次到达了香港,他晚上在夜校看书,白天就在布厂打工。

没事的时候,他就看着报纸,并且对周围的人说,报纸上的这些小说太简单了,我也能写。而听了这话的工友觉得他在吹牛,他们不相信一个小小的杂工竟然会写小说。

曾经有媒体报道,倪匡为了证明自己,他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独自创作了一篇1万字的小说,并且投稿给《工商日报》。令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 倪匡所写的这部小说在一个月后竟然刊登了出来。当时这部小说一共有1万字。按照千字十块钱的报酬,倪匡一部小说就赚了90块钱。

报社对倪匡说“你写的小说一共1万字,我们删减修改了一些,剩了9000字,这9000字给你90块钱,可以不”?这对于当时打杂的倪匡来说当然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他没有想到原来写小说也可以赚钱。

就这样,倪匡开始以写小说为生,每次写完都去找报社投稿,竟然没有一家报社退他的稿。可想而知,对于年仅二十多岁的倪匡来说,他的创作水平就已经如此之高了。于是凭借着他的超高天赋,创作了很多经典的小说,比如《无情剑》、《南明潜龙传》、《龙腾飞剑录》等作品。

而倪匡作为小说界的一颗新星,也渐渐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里。在之后的日子里,经常有报社的社长找到倪匡,希望他能够为自己的报社持续供稿。

对于当时的倪匡来说,挣钱已经成了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之前当过工人结下了很多工友,他们的生活非常苦,很多工人只有靠借贷才能勉强维持生活,心地善良的倪匡见到工友的生活如此贫寒,就将自己的稿费借给他们,甚至都不要利息

后来倪匡离开香港数十年后,当他再次回到香港时,走到街上经常有人看见他就会上前给他一个拥抱,这些人就是当年倪匡曾经帮助过的工人。凭借着自己在小说界的超高造诣,倪匡传奇又魔幻的一生就这样开始了。

倪匡的离开,是小说界的悲哀

当年倪匡代笔金庸写下了《天龙八部》,凭借着《天龙八部》带来的影响,更加确定了倪匡的文字功底。倪匡和金庸是关系非常好的朋友,当年金庸在写《天龙八部》的时候,竟把自己的小说交给倪匡写,因为在金庸内心他信得过倪匡,并且也相信他的文字功底。

1965年的时候,国际新闻协会邀请金庸参加他们的会议。一直以来金庸都是一边写武侠小说一边写社评,时间总是排得满满当当的。而他自己也长期处在精神紧张的状态下,在接到国际新闻协会的邀请以后,金庸决定趁着这个机会好好放松一下。

可是在《明报》上刊登的《天龙八部》小说已经连载了两年,他这样离去那小说岂不是不能继续更新了?如果这样的话,恐怕会引起读者的不满,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好友倪匡,他决定让倪匡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续写《天龙八部》。

突然接到这一消息的倪匡又激动又紧张,他没有想到此生竟然还能有机会写金庸的小说。紧张是因为他怕自己的功底达不到金庸的写作要求,从而影响了《天龙八部》的阅读量。

而金庸当时也知道倪匡内心的顾虑,于是告诉他,“你放心大胆去写就好,不要拘泥于以前的剧情,你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可以创作一个更新的故事,但是小说中的人物不能动,而且每个人物都不能死,因为在之后他们每个角色都有用”。

听了这些话的倪匡内心似乎有底气了,虽然没有把剧中的人物写死,可是他却把阿紫的眼睛写瞎了。在倪匡的内心,他不喜欢阿紫身上的偏执气息,所以在他为金庸代笔的过程中,满足了他心中的这一要求。

结语

除了为金庸代笔过《天八部》以外,他还写过很多剧本。更为著名的是代笔古龙写过的《绝代双骄》。从年轻时就在小说界有很高天赋的倪匡,如今的离开只能说是小说界最大的损失。在他患病的这些日子里,他积极地面对自己最后的时间。

倪匡曾对朋友说过,自己身上大大小小的病有十几种,这些疾病折磨了他很多年了,如今倪匡已经87岁,他知道自己要离开了,反而觉得内心是一种解脱。一生都在写小说的倪匡,生前也写下了自己的墓志铭——“多想我生前的好处,莫说我死后坏处”。